王培锟“漫步武林”的精彩人生

钱承飞    


    

 
  王培锟教授,曾经先后担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队、散打队总教练、上海市武术队总教练,培养了许多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与硕士研究生。曾任上海体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武术系主任、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96年,他在中华武术百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大名教授”。现为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总教练、武术国际裁判、中国武术九段。

  “如鱼得水”的感觉
  名人就是忙人。所以,采访武术名家王培锟教授可真有点难度!他于2002年从上海体育学院退休后,至今“退而不休”,马不停蹄,在社会上“讲武学、传武术”忙个不停。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于是就从他“漫步武林”的话题说起——
  他出生于“武风”甚浓的福建福州市,从小生性爱动,调皮捣蛋,深受“尚武”精神熏陶,在盛行于民间的“南少林”拳的影响下,他也渐渐开始练习一些拳脚。他初中开始,尤其对一些古今涉及战争名著及武侠小说之类的书,极感兴趣,如《水浒传》、《三侠五义》、《三国演义》、《十字军远征》、《三剑客》等书籍爱不释手。但无条件买书看,他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到新华书店开架书中,觅得一本书,如饥似渴地看上几页,在书店关门前记好看过的页码放回书架,第二天续读,直至看完此书,再选另一本书阅读。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对于他日后的成长获益匪浅。
  他是家里的独子,作为邮电工人的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报考北京邮电学院,却不赞成他报考“打拳卖艺”的行当,但他三个志愿全部填了“上海体育学院”,志在必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于1960年考进上海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由武术前辈蔡龙云教授、王子平的女儿王菊蓉教授直接传授武艺;还从南拳王、武术系主任周士彬教授那里,刻苦学习中国式摔跤,从张立德教授习击剑、拳击等运动项目,真可谓如鱼得水,他勤奋练习,不畏艰难。4年寒窗苦读与练武,没有回家一次,毕业留校任教,他很高兴,利用假期回家,特意买了一瓶茅台孝敬父亲,不料他父亲喝醉昏睡了三天才苏醒过来。
  “文革”期间,学校不让练武,但他“胆大包天”,却躲在学校足球墙的背后偷偷地练功,把刀枪剑棍练得虎虎生威、无所不精,可还是被“工宣队员”看见了,扬言要“没收他的武术器材”,但他毫无畏惧地说“这是我的吃饭家当”,对方只能说“小王老师,那就暂时放一放吧”。自己心爱的武术岂可荒废了?他还是没有停止锻炼,只是换个无人知晓的场地习武,寒冬腊月,他练武不歇,每次习练、每个动作,力求做到自己满意才罢休。

  引以自豪的那些事
  随着参加国内外武术活动的增多,各类裁判工作的展开,王培锟有了许多机会向各地武术前辈虚心求教,共同交流和切磋武艺,逐渐在武术理论和技术运用上有了长足的进步。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至1996年间,他先后创建“武术散打”项目、“上海体院竞校武术队”,在一段时间里,兼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队、散打队总教练。所建的“散打队”以及“竞校武术队在后任的教练努力下,至今代表上海,参加国内外诸多大赛,所获得成绩斐然,仅金牌数十。院武术套路、散打运动员在全国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比赛中均代表上海获得全运会冠军,他组建的太极拳队也曾连续5届获得全国冠军,可谓“硕果累累”。
  “光凭写几篇论文,如果没有武艺实力,是根本不可能获此殊荣的!”为此王培锟没有少花心血,倾其所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武艺传授给武术队员,更是把自己的虚心好学、勤奋钻研的精神传给了他们。而最大、最难的,恐怕就是为上海体院拿下 “武术博士点”。对此王培锟深有感触,整整二年他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光是如何整理、填写、申报,一叠资料就很动脑子,费精神。对于申报流程与填各类报表就够呛,他几进北京,专门向“申博”专业人士、专家虚心求教、仔细咨询。为了节约资金,他住在国家体委招待所,不管远近都乘公交车往返。此后,他又用所准备的“武术申博”说词,游说专家,评委,以争取他们的认可。博士点授予权由国务院学位办7人专家评审与投票才能确定,非常严格。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投票结果终于出来了:五票赞成,一票弃权,一票反对。申报成功了,武术 “学科”的层次提高了,有了武术再发展的优势平台,这是一代武术人的骄傲!此时的王培锟也陷入了如何办好全国唯一的武术博士点的沉思之中……
                  
  探索之路无止境
  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周而复始,不断上台阶,产生质的变化和新的飞跃。王培锟在武术活动和裁判工作中不断总结武学经验,并上升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引起了当代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早在1984年,他就提出《武术应走向世界体坛》的观点,因为武术运动,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他认为,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拳种优先推广,分阶段、有步骤地在国内外深入推进,最终实现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目标。2010年1月,他又写了《对中国散打运动融入世界体坛的思考》,由于散打运动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为了充分展现散打功能,需要进行市场化推进,让中国散打运动自立于世界搏击之林。1980年,他就在武术竞技方面提出了《关于武术“旋子转体”转动力学的探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分析,入情入理,丝丝入扣,令人信服。他提出了“‘长拳慢练’创造更多的健身品牌的新理念”,如腾得高、难度大的跳跃动作,老人可以舍弃,把长拳动作变快为慢,放慢速度,自然就不太吃力,但健身效果不减,青少年则可以取高难度的武术动作练习。这样既可创出新的武术健身品种,而且可让各传统拳种得到更好的传承;他还认为“武术不仅是传统的体育项目,更应发挥其‘武术教育’的作用”,让“武术教育”在培育习武者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发挥更多的作用。他的较多的武学评论和出访活动,为推进中国武术运动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向全球华人做出了贡献。作为专家、学者,他出访日本、意大利、美国和澳大利亚、法国、韩国等国家,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武林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回国后,他的一篇篇优美散文新鲜出炉。
                   
  传播武学不停步
  2014年的冬天,在杨浦区培训中心,王培锟老师在声情并茂的讲课中,走下讲台,做起了武术的示范动作,一招一式,刚劲有力;他一边做,一边讲解攻防内涵,台下学员鸦雀无声。《上海武术在线》网站已经在此举办了三期社会体育指导员武术专业委员培训班,场场爆满。殊不知,王培锟昨天刚从北京参加“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会议”,今天就赶来上课呢!“社会上许多的群众大老远赶过来听课学武,我岂能不来?”他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通过他们,可以推动更多的武术爱好者练武强身,何乐而不为呢!
  “我一向支持年青的武术人投身武术教育的行业中。”热心肠的王培锟说到做到,只要有人找他,有求必应,有空必去辅导,并关注其成长和进步。2010年,他在学院认识当时为武术研究生的小阚(《尚体武苑》的创办人),曾经问过“毕业后的志向”,小阚回应说,将“武术教育”项目作为毕业后的创业选项,且已在策划实施中。对于学生的创业之举,他表示赞许,并说“如需要,当尽绵力”。自此,他经常关注学生的进展。
              
  相濡以沫夫妻情       
  “武缘”结下美好姻缘。说起他的妻子曾美英,王培锟一脸的幸福感。是“武缘”结下美好姻缘,王培锟“坦白”地说:“我们都是福建人。我生于福州,她生于莆田,小我两岁。1964年我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当年,她也考进上海体院,选学武术后,我们是师生。因为她善良美丽,又是同乡,也就相识、相恋,她1969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隆安县任中学教师。虽相距数千里,我俩依然不离不弃。次年,我在上海买了压缩饼干和喜糖,乘着西去摇晃的列车,到柳州、转南宁,再坐上长途汽车,盘山绕行到了隆安县。次日在当地办了结婚证书,就在这边陲的山区小县,虽无亲人、也无好友参加的婚礼,依然甜蜜、幸福。”第二年,他的妻子曾美英调入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系任武术专职教师。直至1979年回到母校从事武术教研工作,才结束“牛郎织女”的生活。王教授还说:“女儿生下来就由我妈妈来照顾,后来我妈病了,无法留她在福建,而妻子在广西工作非常忙,又不方便。我不能让妻子分心,就将年仅1周岁3个月的女儿带回上海,送到幼儿园。我夜里备课,白天进行教学训练外,早送晚接,全方位照理幼小的女儿,度过一段极为艰苦的生活历程……”。他的妻子曾美英副教授,也长期担任武术教学、裁判工作,是武术国家级裁判、武术八段,善于研习太极拳,曾以太极拳专家的身份,被中国武术协会聘为诸多“太极拳赛事”的裁判长以上职务进行工作,也是赴西部太极拳专家组的成员,曾以上海市武术协会、上海体院派往日本大阪、北海道太极拳教学的专家等身份进行讲课。她退休后仍坚持太极拳教学、宣传活动,如今仍在上海体育学院退休太极拳班、同济老年大学太极拳班讲课,还经常应聘在“精武会”等社会团体中讲学,忙得不亦乐乎。夫唱妇随,两人自身工作只要一空下来,就是切磋武艺和交流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她的太极拳技研究比较深,我也经常向她讨教嘛。”王老师笑着说。他俩虽经历了十年的分居生活,也经历过暴風骤雨的洗礼,依然毫无怨言,不断为“武术结缘”添砖加瓦。
  相濡以沫夫妻情。由于飘逸豪放的性格,王培锟老师被拳友戏称为“武术界的李白”。因为他经常外出无暇顾及家里,而王培锟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曾美英给予我极大的理解与支持”给了妻子最大的安慰,埋怨之语烟消云散。
  “我们有退休金,无后顾无忧,能为传播中华武术文化事业、让更多的人们健身强体、习武获益,是一大幸事,尽绵薄之力也是理所当然的。”两人坦言。
  在培养青少年武术兴趣、广泛传播武术文化和普及武术运动方面,始终是武术名家王培锟“退而不休”的主线和人生目标。通过讲学和传授武艺,与民众面对面交流,于是一条宽广的武林大道崛起了,武术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他积极引导民众强身健体,人们从他的言传身教中不仅学到了精湛武艺,而且学到了武德和怎样做人。循着王培锟数十年“漫步武林”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他就像鲁迅所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正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大力提倡的“孺子牛”的精神!
    

 

 

 

 

 

 

〉〉更多人物资料部内容

 

人物资料部热点
我是太极的儿子!访杨式太极导师
我是太极的儿子!访杨式太极导师
我是太极的儿子!访杨式太极导师
我是太极的儿子!访杨式太极导师
使命在肩 绝技惊人
使命在肩 绝技惊人


博武 中华苗刀网 世界散打王 中华苗刀网 铁禅门 海南省武术协会 中国武术
香港健康太极拳协会
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陈小旺太极网
国际健康运动联合会 成武功夫网


武术世界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2487号

联系电话:18673166139 邮箱:hxwzy@163.com QQ :806683959 微信号:majunxiang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