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 |
|
苗刀,作为我国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创制于西汉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亦称长刀,是现今苗刀的祖型。在火药出现前的冷兵器时代,长刀的创制与更新,相应地改变和决定着军队的编制和体制,战争的模式、战法的运用也深受其影响。它在我国兵器史和抗击侵略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兵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苗刀历史的追溯
西汉以前,将、吏佩带或在战场厮杀的都是剑,而不是刀。春秋史上荆轲秦王的“图穷匕首见”和鱼藏剑“专诸刺王僚”的故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两种藏于图卷和鱼腹中的利器都是短剑。
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望王一座楚墓里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虽两千四百年后再见天日,仍光芒四射,锋利无比。1976年在湖北襄阳蔡坡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其锋利也令人赞叹。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保存的“吹毛利刃,迎风断草”的宝刃,如“干将”“莫邪”“青钢”“鱼藏”等等都是剑而不是刀。这说明剑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战场上进攻与防卫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上层人物标志身份的重要信物。就连当时各诸候国出访使臣也必须佩剑。同时也是各国互相馈赠的重要礼品。
虽然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使用石刀、蚌刀和骨刀等武器与野兽搏斗,与邻族争生存,商、周时期也出现了有青铜、铁打造的刀,但在军队装备中并不受重视,直到西汉才重视刀在战场的作用。
西汉初年,骑兵作为独立的兵种开始出现。虽然在秦始皇陵的陶俑坑中也发现了和战车部队排列在一起的骑兵形象,但是,成建制大量使用骑兵,还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经过楚汉之争到西汉初年这一历史时期开始的。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大队骑兵,手执长剑向敌人冲击时,由于马速很快,想要击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敌人推刺。这样一来,,剑的尖长锋利的作用不大了。虽然长剑两侧都有刃,但是臂砍时,只能使用其中一侧的刃,另一侧的刃不能发挥作用,制造工艺复杂,而且臂砍时极易拆断。只有解决这个问题,能为骑兵生产更适用的劈砍武器,才能提高战斗力。于是就出现了环柄长刀。它是一种专用于劈砍的短柄武器。长刀的一侧有刃口,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为刀背,同时去掉了尖锐的长剑锋,厚脊薄刃,不但从力学角度有利砍劈,而且力脊无刃,可以加厚而不易拆断。
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及以后的10年间,汉军与匈奴发生过三次大的战役,双方参加战斗的骑的骑兵总数约二十万之多。对骑兵来说,长剑的劈刺显然不如长刀的劈砍杀伤力大,所以汉代骑的环柄长刀,逐渐代替了剑。(见下图1、2。引自《干戈春秋》李少一、刘旭著52页)
这种刀即是我国战刀的祖型,又与现今苗刀相似,所以苗刀也称汉刀。刀刀柄首端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常常把这种汉刀叫做“环柄长刀”或“环首刀”.
在河南洛阳出土的西汉墓里,可以见到随葬的环柄长刀。例如:1957~1958年在洛阳西部清理的23座西汉墓里,都发现了随葬的环柄长刀。它的长度从58~114厘米不等。《史记。汉书》里,存有不少西汉时期将校官吏佩刀的记载。名将李广在随卫青出兵作战时,迷失了道路,回军后愤而自杀,被书称为“引刀自刭”。出使匈奴的西汉使节苏武也是身佩短刀。《汉书——苏武传》载:当匈奴逼迫苏武投降时,武曰:“屈节辱命,虽生,何以归汉,引佩刀自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