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打十大名帅——肖志民 |
王涛 |
肖志民,擂台无边际
“肖志民”这个名字对于中国散打界有着许多涵义。是他组建了河南散打队,一手塑造了这支撑起中国散打半壁江山的强队,是他在16年的执教过程中发掘、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散打运动员。王世英、冯矿、张成明、张继中、刘淇、王向全……他们都是“肖家军”的代表人物。肖志民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他们,也成就了河南散打的辉煌,而同时,这批优秀运动员也造就了肖志民在中国散打界的重要地位。
肖志民目前的身份是首都体育学院竞体院院长,建校已经二十余年的竞体校拥有柔道、摔跤、乒乓球、篮球、棒球、羽毛球、武术套路和散打等九支运动队,肖志民正常工作之余的绝大部分时间依然将主要精力放在散打队伍上。“4月份体院新组建了一支女子散打队伍,这支队伍是北京的一线队伍,代表北京参加比赛。”亲自把关挑选队员的肖志民如今正在悉心关注队伍的每一个训练和生活细节。
肖志民最先是练习武术套路的,他是河南武术套路队的一名枪剑运动员,1986年武汉体院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体育局武术处工作。
和武术套路发展时间早不同,散打项目的起步比较晚,1982年之前,散打和太极推手一样属于试验项目,只在武汉体院、北京体院、浙江、广东、河北等几个试点尝试开展,普及面很小。一直到1986年,“散打”这个词在人们眼里还是十分陌生的。
散打的发展急需教练人才,1988年,练套路出身的肖志民开始组建河南省散打队。
“当时从事散打是因为人才缺乏,散打的第一拨教练几乎都是从套路转过来的,包括曾于九、朱瑞琪。”由套路转型散打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套路运动员身体条件好,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协调反应能力,有一个很好的基础。而散打又深深根植于传统武术,所以转型散打后,肖志民并没有感觉丝毫不适应。
可散打毕竟和套路有很大不同,一个是直接对抗,一个是自我演练,两个概念。肖志民谦虚地说:“我当时也是边学边教,边摸索边积累经验。”
首先面临挑选队员的问题,肖志民下武校、走体校,从全国各地、从各个项目中挑选身体素质好的苗子。“我选材一般要求队员基本技术好、反应协调性好,王世英、冯旷、张帅可的条件就都不错。”队伍刚刚组建的时候非常困难,运动员的待遇包括训练条件都很差,“连个擂台都没有,是我们自己做的擂台。先拿砖砌,砌完砖往里边填土,上边放几个破垫子,就成了每天训练的擂台。” 队伍当时在离郑州市四十多公里的航校飞机场里训练,训练房冬天连个暖气都没有,肖志民和队员一起赤脚练习……往事不堪回首,肖志民说现在的运动员很难想象得出当时的艰苦。他每天都和队员吃住在一起,尤其是大赛之前,管理力度非常大。肖志民说,多年的散打执教经历使他由衷感觉到,一名合格的教练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
条件的艰苦更加激发了运动员的训练热情,河南散打队从建队到出成绩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1989年第一次全国比赛,冯伟就夺得了65公斤级冠军。1993年,第二届世锦赛散打正式比赛项目,肖志民带队参赛,王世英、冯矿夺得冠军。赵洪伟、王世英,冯矿、张成明、郑坤友、杨志强、杨金强、张继忠、吴国梁、张帅可……河南队培养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冠军。
河南散打的鼎盛时期来得比其他队伍都要早,七运会,含金量十足的唯一一块散打金牌被河南队纳入囊中。
回忆起七运会的情景,肖志民说:“当时比赛共设七个级别,全国一共十几个队伍,武警、武汉体院、广东的实力都很强,拿到那块金牌十分艰难。肖志民说, 拿到全运会金牌的时候很激动,觉得一切辛苦都没有白费,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八运会,河南散打取得两银一铜的成绩。九运会,河南队常宝臣和山东李东民合作夺得一枚金牌。
2002年,首都体院缺少散打教练,在河南队待了16年、连续带了三届全运会的肖志民离开了自己一手建立的河南散打队,落户北京。
虽然身在北京,肖志民依然时时挂念着河南散打,“大家普遍认为河南队近两年成绩下坡,实际上是队伍正在经历一个新老交替的过程。河南队的基础雄厚,目前这支队伍通过十运会的磨练会马上起来的。”不仅从宏观上关注河南散打的发展走向,具体到队伍中的每一名运动员,肖志民都非常关心:“打十运会的马超是我培养的,他正在备战即将举行的亚运会。”
说起散打的发展,肖志民说:“这几年,散打不仅在国内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国际上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通过国际比赛我们可以看出,外国选手从基本技术到实战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从技术层面来看,国外运动员以前侧踹腿、侧鞭腿,包括拳腿摔的组合能力都很差,我们打他们会很轻松,但是现在不同了,外国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已经不在国内运动员之下。在国际比赛中,我们已经不存在明显的优势,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散打这个项目的发展。”
肖志民培养的队员一贯以技术风格全面、速度快、灵活而著称。肖志民说:“其实每个教练员不同时期培养出的运动员风格也不完全一样。”
我想,一名教练员风格的改变,最主要的是因为岁月。经验在不断积累,理解也逐步深入。散打的内涵是没有尽头的,散打的擂台是没有边际的。“再过十六年,对散打一定会有更新的理解。”肖志民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