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国考备礼招贤 |
陇原刀客 |
武术有多少个门派?恐怕不止一、两百种。在中华武术灿烂辉煌的历史中,武术精英的身影不时浮现在人们眼前,他们都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
武术在国人眼中也是十分神秘的,现在是,过去也是,但希望将来不再是。民间武术家的眼中,尽管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使得武术的使用受到了局限,但他们相信,武术的真功夫依然不可忽视,在某些情况下,武术的功夫要强于现代武器。
武术改国术、专馆来授徒
清晨、河畔、公园、晨练队伍,天空中的鱼肚白刚刚浮现,这里便开始了一日的繁华。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甚至一些幼小的娃娃尽在其中。其中,练习武术的群体占了大多数,拳、剑、器械,闪展腾挪中,尽显这一传统项目的生命。
练武术的人都要拜师,从此便师徒相称,即使现在,民间武术的传承还保留着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创造了不朽的拳术大师,也不知湮灭了多少武术精华。而中央国术馆的成立,将这种师徒传授的方法进行了改革,改为学校式的教学,在这里的学员不再有辈分的分别,学员之间统称同学,所有的老师都一律称老师,没有师叔、师父、师爷之说。1928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发布文告,中央国术馆批准备案。1928年6月,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
中央国术馆的成立要归功于馆长张之江先生,张之江先生不仅仅是武术的提倡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张之江先生出生在河北省“武术之乡”———沧州,自幼热爱武术。后来加入冯玉祥的部队,成为一名高级指挥官。
张之江并不认为有了洋枪洋炮,中华武术就无用武之地了。在张之江所率领的国民军与讨赤联军在南口作战时,讨赤联军拥有59万人共约50个师的兵力,张之江指挥的国民军只有22万人约20个师,双方兵力悬殊。张之江所指挥的国民军与讨赤联军周旋了四个多月之久,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原因,全靠武术大刀队坚守阵地,用地壕战、肉搏战,使敌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使敌军无法取胜。这次战争,给北伐军铺平了北上的道路。
由于张之江在南口指挥作战时,日夜操劳过度,患了半身不遂之症。张之江在疗养过程中,有不少武术专家劝他练习武术,他接受了这个建议,每天练习武术(主要练习太极拳),从不间断。坚持锻炼半年后,果然病情逐渐好转,继而完全康复。通过他自己切身体验,他确认武术不仅能杀敌自卫,而且能治病救人,使身体健壮起来,从此,他摆脱一切军事政治职务,下定决心要把中华武术重新提倡起来。
张之江筹建中央国术馆时,蒋介石曾派孔祥熙到张之江家中,敦聘张之江为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当时张之江婉言谢绝。张说:“我提倡武术比当部长更能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因为武术能起到救国卫民的远大作用。”现存于世的一张照片中,张之江先生一个标准的太极功架,说明了先生对武术的真心热爱。
要人齐聚国术馆、重金礼聘选贤才
张之江认为武术是祖国的国粹、国宝,他在1927年向中央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以提高武术的重要性,当即获得中央批准,从此“武术”便改称“国术”。
为了把武术发扬光大,除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他准备筹办“国术研究馆”,国术研究馆的组织,不仅是研究武术机构,其中还设有武术训练大队,培养武术师资。按说国术研究馆属于学术教育机构,然而教育部认为武术是已经被淘汰的产物,不需再提倡而不批准,虽经一再申请,最后只准属于民众团体,不属于教育系统,经费自筹,百般刁难。
张之江创建国术馆的心切,便各方奔走呼吁,最后找到革命先烈李烈钧先生,当时李烈钧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相当国民政府副主席,他和张之江是辛亥革命云南起义的老战友,交情甚笃。当张之江把教育部刁难情况告诉他以后,李烈钧当即拍板,他说:“教育部既然不准,干脆由中央国民政府直接领导,属于国民政府直属机构,经费由财政部国库开支,每月定为五千元,不足之处,可以自行筹措。”因此,“国术研究馆”便改称“中央国术馆”。
有了官办的经费,国术馆的经费自然宽裕了许多,可以放心聘请有名的拳术大师来馆任教了。中央国术馆为了征集武术人才,采取重金礼聘优秀人才的办法。如:杨澄甫是练杨式太极拳的,以重金五百大洋聘为教授,当时一元三角大洋银元可买大米一担(74公斤),一元六角大洋可买白面25公斤。形意拳大师孙禄堂是以三百大洋聘为教授。
中央国术馆的教师分为三级,约有20多名教师中分为教授一级,月薪280元,二级160元,三级120元。教员一级80元~100元,二级50元~80元,三级40元~50元,助教32元。
学员给“工资”、能“打”受奖励
中央国术馆最初的教学组织分为两门,一是少林门,一是武当门,少林门门长是王子平,武当门门长是高振东,各门设科长一二人,科员若干人。学员们可以在各个学期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习不同的功夫,并按照学习情况给予奖励或惩罚。
国术馆的招生由教务处管辖,进入国术馆的学员进入教授班学习,招收学员不限学历,完全凭武术水平择优录取,建馆后共招收了三期,每期为三年。学员第一、二年学习课程,第三年出去实习。考试分三个月为季考,六个月为大考,年终考试,按考试成绩定为一、二、三等练习员,练习员薪金开始分别为8、12、16元,后提为12、16、20元,每次考试的前八名可晋级,成绩不好的降级。成绩好的学员有月薪,伙食、衣服由馆里负责提供,毕业后可分配到较好地方。反之,没有月薪,还要自费伙食,付学杂费,毕业后分配的地方也较差,但如果成绩转好,仍可再改为官费,学员分配出去相当军事上尉级。
学员一天的日程是:早操一个半小时,上午先50分钟一堂文化课,后训练两小时,下午训练三个半小时,晚上一个半小时文化课,10点点名总结熄灯。训练内容:套路、器械、摔跤、长短兵器、散手、拳击等。文化课分高中、初中、小学三班(学员中的大学生兼当文化辅导员)。学习内容有语文、数学、生理、卫生、解剖、武术源流。
国术馆为使学员专心练武,普通教员实行值班制,要求与学员一起住馆内,不能随便回家外出(教授以上人员除外),学员星期天到中午12点才可外出,晚6点归馆。
“术德并重、文武兼修”
现在南京市白下区一条巷,中央国术馆就建在这里。经过70年的风雨变迁,丝毫看不出当年威名远扬的国术馆的遗踪。从逸仙桥畔一条巷巷口开始的这一片居民区,就是原先中央国术馆的校址。原来校园里有一片练功的大操场,西面隔条小路就是食堂和宿舍,雨雪天习武的室内练功房———精武馆就在河边。学校还特地修了一道围墙,防止学生们失足落水。
国术馆的宗旨就是清除长期形成的宗派门户之见,把各地祖传世袭的特技绝艺统一起来,不应再分内家外家,这在门派林立的当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看到建馆以后出现的少林与武当两门的分歧与门派之见后,张之江把这个问题提交参事会议(当年),决定取消少林门、武当门,改为教务处,统一教学,统一管理。从此,中央国术馆的教学方针纳入正轨,顺利地蓬勃发展起来。
在建馆之初,张之江提出“强种救国,御侮图存”的口号,对学员提出“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要求。期望发扬固有文化,增进全民健康,化除派系,整理教材,训练师资,统一教学,研究改进,务求普及,以达到自卫图强之使命。学习时兼收并蓄,而不是互相鄙薄,彼此保密,方能保存并发扬武术这一中国固有之国粹。除拳术外,还要学会器械,如刀、枪、剑、棍、鞭等,还有摔跤、散打、劈剑、刺枪、拳击等。在国术馆的教材中,许多拳术方面的理论、图解,经过整理编成书籍,图文并茂。书内插图,多半请专家表演,每场拍下分镜头,再制版印刷。这些材料,对于现代人研究武术功夫的发展与训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今,首期教授班所使用的教科书(含手抄秘本、孤本与公开出版物)尚存于世的有近4000册(含重复教材)。在这些珍藏的图册中,当推《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讲义》《武备神方》《德源师伯神品》《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幼科便览》《张金江上校抄本》6册手抄孤本最为珍稀贵重。在其内容之中,记录了诸如清代光绪初年两江总督李德贵大将军秘传《神化五毒雷电殛法药方》,清代同治年间山西太原府武艺总教习李德源秘传《排五毒殛手药方》《打砖拍瓦药方》《演练轻功药方》《硬功排打药方》等武艺精华。
中央国术馆为了把国术普及到全国民族当中,号召各省、市、县成立省国术馆,市国术馆,县国术馆,馆长由各省主席,市、县长担任,副馆长由武术名家担任,这样起到以国家力量把国术发扬光大,起到推动作用。各省最先创立的国术馆为湖南省国术馆,随后有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北省等相继把国术馆建立起来。
武术国考、冯玉祥备礼招贤
中国武术与实战密不可分,内行人也称为搏斗的技术。套路固然需要精妙,但作为一个高手的标准,必须要能“打”,能打得倒对手。在国术馆建馆初始,为了选拔武术尖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于1928年10月15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场正式开始。这次国考的参赛人员,从县逐级选拔,最后由省、特别市按分配名额组队参赛。中央国术馆作为一个单位,直接选拔代表参赛。报名参加第一届国考的共三百多人。
这次国考内容非常全面,每一个参赛人员必须先参加10月6日开始的预考。预考内容是刀、枪、剑、棍、拳。预考合格榜上有名者,才能参加15日举行的对抗比赛,对抗比赛分:摔跤、散打、长兵器和短兵器。这样一来,原来报名参赛的三百多名中,除去预考不合格淘汰下去的和弃权的以外,只剩下168人实际参加对抗赛。
对抗赛不分年龄和体重,抽签配对参赛,拳脚打中或踢中对方的算得分,打倒对方的算全胜,取三战两胜的淘汰制,选拔优胜者。裁判严格规定,在比赛过程中,对咽喉、头部、后脑、下裆不准打,打者违例。在第一天的对抗赛中,最受关注的是两位老翁的对决:广东拳师李会亭72岁,陈寿山62岁,两位老翁一通厮杀,竟然平分秋色。不过,年轻的选手们可没有这么多好运,这些实力派选手很快脱颖而出,最终杀入决赛。
有些参赛选手并没有参加散打性质的比赛,只是将自己的绝活呈现给各方,以期获得青睐。其中,在18日的一场表演中,让在场的观众认识了中国大力士的本领。这名大力士平躺在台上,先用双手双脚将四只各重50公斤的石墩举起,然后又示意四名大汉占到举起的石墩上,其中一个大汉也手持一个石墩。这一前所未见的功夫震惊了全场,场内一片沸腾,一点不亚于刚才看到拳手格斗时的场面。但这名大力士事后竟然对记者说,如果不是担心石墩杆的坚固性,还可以让几个人站到石墩上。听罢此言,惊得记者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但不知何种原因,这位大力士的名字没有见诸报刊。
比赛在南京中央体育场内长方形的场地上进行,打法不讲流派,不以体重分级,临时抽签分组比赛,比赛不带任何护具,凡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得1点。按照事先的设计,大赛将有15名选手获得最优胜奖,其次为优等、中等与及格几等。前三等的选手,被授予武士、勇士、壮士的名号并给予证书。冯玉祥将军以中央国术馆理事会长的名义,为大会最优胜者事先备好了十五份奖品。经过几轮对抗淘汰,最后剩下十七名最优胜者,均为强者,如果再打下去,互施绝技,恐出伤亡事故。因此,没有向下再打。
原定取十五名作为最优胜者,冯玉祥将军早已备好了十五份奖品,这十七人怎么分配呢?“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经过预试练,到对抗摔、打、长短兵,好不容易打入前十七名,把哪两位降列为优等行列,真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想出由张之江馆长出面,做说服动员工作。于是张之江找到郭长生、杨松山二位说:“二位先生,凭自己的武功技艺,打入前十七最优行列之中,给个人和本馆都挣得了荣誉,本应享受最优胜者奖励,但原定取十五名,这时不便再更改,冯玉祥将军早已备好十五份奖品,十七人无法分配。本届国考,主要选拔人才,以充实我馆,二位已在本馆任教,因此,拟将二位列优等榜首,除享受优等奖励外,再以冯将军的名义加赠龙泉宝剑一把,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郭长生、杨松山为中央国术馆教官,且张之江先生的为人,深得郭、杨二位的尊敬。张馆长这一席话,郭、杨表示欣然同意。至此,这个看来很难解决的问题就这样很容易地解决了。 (城市快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