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武术的危机与出路

  马文国  


    
  人类社会在历史的演进中留下了无数的印记和智慧的凝结,从而成为我们今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显而易见的,如故宫、长城、黄河等,而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却受到人们的忽视,它们常常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予以流传,例如语言、口传文学、音乐、舞蹈、神话、仪式、风俗以及工艺技能。这种文化形式“使现存社群对历代先辈产生一种相连延续之感,是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对保障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也同样重要”。当我们提出本文命题的时候,很多人以为是危言耸听,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竞技武术开展的红红火火,而且经过努力也成了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似乎传统武术在国内外也是形势一片大好,关于传统武术的国内外比赛交流活动也此起彼伏。把传统武术当作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尝不可,但说到被“冷落”或者“遗忘”,却有些牵强。我们认为,传统武术,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还是被忽略了,被冷落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这种“武术搭台,经济唱戏”的“繁荣”并没有给传统武术带来希望,相反,越来越多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在流失和消亡,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无情地摧毁着传统武术在历史上令人向往的神话,留下的是传统武术年迈的躯体和苍白的灵魂,在黯淡里凋零。
  一、传统武术在当代所面临的窘境
  1.文化的围城
  众所周知,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无法抗拒或者回避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而实际上,西方的文化渗透已经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被广泛地接受着、享受着。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曾经滋养了我们成长的传统文化显示出了极大的不适,面临一种痛苦的选择与被选择,而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亦逐渐在萎缩或者说被侵占。近年来,大量的民间文化趋于消亡让无数有识之士扼腕不已,他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血脉是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他们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抢救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费孝通先生晚年的得意弟子方李莉认为:在现代文明席卷全球的今天,每时每刻都不知道有多少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消失。一种落后的传统地方文化的消失,谁也不会感到惋惜,但当成批的这样的文化群落在消失的时候,人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在遭到破坏?
  传统武术的生存土壤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虽然在本质上是一种搏斗格杀技术,然而象戏曲、文学、书法等艺术形式一样,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传统武术的思维模式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衡量的,技法中也更多地与古代兵家的谋略有通融之处,受艺术审美的熏陶,传统武艺家多陶醉于劲力和技法的精妙变化,追求“自然而然”、“天人合一”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至高境界。它似乎受到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的影响,强调“真人不露相”,喜欢寄养山林,悠然自得,但又怀有济世情怀,在国家社稷需要之时能慨然而出,奔赴疆场。“中国古人对于理想境界的无限向往,却使中华武术的终极追求远远超越现实而指向了真实的超验心……而只有彰显习武者之超验心,才是中华武术的终极追求。”③这是过去武林英豪的生活写照,也被武侠小说家渲染的神奇生动。而在今天,文化的简单化和单一化甚至娱乐化,“超女”现象以及对红色经典的恣意篡改使得快餐文化迅速流行,成为人们在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文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去追逐姚明和刘翔,成为忠实而痴迷的“玉米”和“粉丝”,雷锋等英雄偶像人物甚至成为他们调侃的对象,完全漠视、背叛了父辈们难以忘怀的传统文化血脉和图景。传统武术远离了它的生存土壤,可能会完全失去,来源于古代农业文明的传统武术在现代工业时代显得落后,无所适从。正因为如此,程大力先生发出忧虑:“传统武术的门派概念,在不远的将来会行将消失,与中国戏剧地方剧种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在不远的将来行将消失,完全同一个道理。无论有人多么伤心失落至宝,扼腕叹息;无论有人如何大讲振兴某剧,不遗余力,它们的观众还是越来越少。”他甚至悲观地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现在所统计的所谓“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数百个拳种的绝大部分,将绝迹而不复存在!④
  一些学者将传统文化的很多成分定性为“伪科学”,不但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是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而且给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的国人造成了严重的感情伤害,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发展的桎梏。其实,传统武术也面临同样的境遇,我们盲目地对传统武术进行创新或者认为传统武术包含了太多的落后和愚昧的东西,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对置身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武术是一种扭曲和戕害,因为评价“伪科学”的标准是来自于西方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于传统武术的评价也是来自于以现代西方体育为指导思想的竞技武术。“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一代代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逐渐使当代社会的主流人群对它的认识和体验变得陌生。⑤传统武术在这种背景下丧失了话语权,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文化的围城,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的出路不是一味地守让,而是需要突围,这样才有生命力。
  2.西方武技的冲击
  传统武术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一段让人铭心刻骨的辉煌时刻。1982年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在全国风靡一时,剃光头、学习少林功夫成了许多男孩子的梦想。此后的10年,港台武侠剧热播:《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等蜂拥而至,霍元甲的迷踪拳、陈真出神入化的腿功、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让无数青少年如痴如醉。
  然而今天,我们不能不看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目前仍然呈现一种强势文化——麦当劳、牛仔裤、摇滚乐、西方大片……无孔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青少年。当然作为时尚文化,或者作为文化交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长此下去,我们丢弃的将是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危险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外来的跆拳道和空手道、剑道、巴西柔术等项目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随。“特别是跆拳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风靡中国各大城市,成为一种青少年竞相追求的时尚运动,令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汗颜不已。”⑥“中国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跆拳道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⑦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北京的一家跆拳道馆打出了“练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的招牌。
  《佛山日报》以《“武术之城掀起跆拳道热”》为题报道了跆拳道在该市开展的盛况,而题目中冠以“武术之城”让人只能追忆昔日武术在佛山的辉煌。“广大青少年甚至老年人对跆拳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来自韩国的体育项目中体会东方文化的韵味和学习强身、防身的的手段,使传统武术在都市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⑧更为震惊的是《中国青年报》以“中国武术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时尚”为题报道了跆拳道对中国武术的冲击,让我们看到了跆拳道在全国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风靡的盛况,而传统武术只能在街头巷尾、公园庙宇等地方传授和练习,与跆拳道窗明几亮的训练环境、整齐威严的服装、富有文化意蕴的礼仪和明显的格斗倾向相比,传统武术显得落伍了许多。
  传统武术更多地是口传身授的文化传承,而没有象空手道和跆拳道那样从一开始推广就有明确的理念和标准化的训练体系,也有严密的考级、授段体系。传统武术众多的流派和各不相同的训练方法,以及“十年磨一剑”的苦行僧式的技术体悟让很多青少年望而却步,这是传统武术的一大特色也是在现在看来无法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一个弊端。笔者在上海看到一家极真空手道馆的招生宣传,很受启发和震撼,事实上,传统武术的理念远远在这些域外武技之上,但我们缺乏系统化的整合与提炼,因而显得有些落伍。那家道馆的宣传中有这样几行诱人的语句,抄录如下:
  学习极真空手道的最终目的是锻炼成能够超越一切难关的强健体魄,以及无畏挑战的坚定意志,然后秉持一颗诚恳爱人的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请你们借着练习空手道,培养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邻人、热爱人类的心,以及严以律己、谦虚服务的爱国精神,这些德行对于一个即将踏入社会、服务人群的少年朋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的社会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诱惑,请各位杜绝接受这些引诱,好好听父母的话,专心锻炼自己的体魄,这将为你的生活提供无比的信心和勇气。在标榜科学万能、电脑万能的现代,身为一个万物之灵的我们,必须将人类的精神持续发扬光大,不能忘记要孝亲敬长、友爱和睦,更要爱国爱民,维护世界和平。现代空手道的使命是要唤回人类自然的姿势和健康,在此,要进一步阐明极真空手道和其它一般空手道的差别。极真乃是一种武术空手道,是秉持着居家和睦、对国家忠诚、对社会效力的态度,换言之,极真不是一种舞蹈,而是以人类与生俱来的力量去奋斗。
  面对外来武技的大兵压境和长驱直入,属于传统武术的阵地逐渐在沦陷、失守,我们应该反思,应该有自己的觉悟和对策,积极应对,而不是感叹“狼来了”。
  3.现代竞技武术的挤压
  传统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可以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素材,同时使青少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遗憾地发现,竞技武术依然占据着学校武术教育的阵地,而这个阵地即将失守。上海市教委李骏修副主任说:当前的武术教学内容一直沿用建国初期的模式和内容,是以长拳动作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包括长拳基本功训练和套路,在时尚体育不断爆发的形势下,很难吸引青少年来参与。⑨“时至今日,武术在学校并没有实现根本的普及,甚至在一些学校名存实亡。”⑩
  作为居于主流地位的竞技武术因为要以进入奥林匹克为最终目标,在国内受到重视,相形之下,没有利益可图的传统武术就成了“后庭之花”,难以享受到竞技武术的鲜花和机遇。以西方体育为准则和发源于现代体操评分标准的竞技武术也逐渐与“本是同根生”的传统武术呈现了南辕北辙的发展方向,现代散打以其快速制胜的重拳重腿也使得缺乏对抗训练的传统武术缺乏自信和实力来迎战散打的挑衅,从而使传统武术的技击神话诸如“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受到了怀疑,使得人们不再崇拜神秘的传统武术。虽然脱胎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却在后来的几十年间以西方体育准则为发展目标,从开始的“高、难、美、新”到后来的“指定动作”,借用了竞技体操的发展模式和评分标准,从而出现了今天赛场上拳术套路中除了几个难度动作之外几乎都是“单拍脚”、“轮臂”和“砸拳”了,还有漫无目的的满场奔跑,以至于萨马兰奇先生认为是“东方式的自由体操”而使得入奥之路举步维艰;现代散打虽然在很到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功夫天下无敌”的民族情怀,却因为当初的仓促出台而借用了拳击、泰拳和西方格斗术的发展模式,过度西化的训练体系和迎合商业化操作的博弈对垒形式,淡化和缺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处理”,难以承载传统武术技击方法的全部精髓,使得现代散打在很多国人和外国人眼中“看起来不象中国功夫”,因而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能击善舞”、“体用具备”是传统武术的价值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学以致用思想在武术中的反映。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能“舞”的运动员往往“不堪一击”,而能“击”的散打高手却不能“舞”,不能用套路来展现拳脚功夫。在西方竞技体育的改造下,传统武术的走向了“练打分途”,这也标示着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核逐渐被剥离。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军事格杀技术,在现代社会大规模存在的基础已经消失,它也不适应现代体育的评价体系和规则,显得老态龙钟和不合时宜,但传统武术的技艺和精神是不容怀疑的,因为它曾经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和尊严!王岗教授在《武术科学》扉页上充满深情地写道:竞技武术在外部大气候的催生下迅速占据了武术发展的制高点,传统武术只能在承受着丧失家园后的痛苦与无奈,沦为寂寞的“后庭花”。尽管从传统中走来的竞技武术一花独放,但也同时使人感觉到一花独放所带来的孤单与冷寂。竞技武术借用了武术的基本动作而融入了竞技体育的游戏规则,传统武术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神韵意境必然会随着过分的强调客观性而随之消亡。抽取了武术的文化内涵,而崇拜其没有文化内涵支撑的外壳,这无异于舍本逐末。(11)
  还有一点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现在随着竞技武术的影响,在传统武术的赛场上出现了一些极力向竞技武术靠拢的传统武术套路,一些学者将其称之为“伪传统武术”,这些变异的传统武术对古朴的原生态传统武术构成了威胁,因为比赛的金牌和媒体的渲染,一部分喜爱传统武术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对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便去追逐这种“看上去很美”的传统武术。诚然,传统武术的套路和功法也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但关键是我们改革传统武术的指导思想。现在全国的传统武术锦标赛,运动员大多是相互学习套路或者着着录像学习,很少去拜访求教某种拳派的传人和专家,因为他们无需这样做,只要注重造型、速度和难度就可以取得名次,而传统武术的原汁原味的劲力和神韵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殊不知,这样“照猫画虎”式的学习会遗失许多传统武术的精髓,缺乏了传统武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口传心授。更多的运动员大多是把练习传统武术作为“兼项”,或者是在竞技武术方面没有发展前途的权宜之计,从教练员到运动员和裁判员都很少去探究某种拳派的理论、功法、劲力和意境,而仅仅满足于赛场上的标准化程序。举一个例子,演练传统武术套路的运动员,练翻子拳的没有系统地练过“一步一拳”和“一步两拳”的翻子拳基本功力训练,没有练过翻子拳格斗训练中的“喂手”、“打靶”和“散手”;练劈挂拳的没有练过“单劈手”和“大跨步”,更没有接触过“缩肩藏头”和“蜂蛰狗撵”,也没有想过劈挂拳的技术如何在格斗中通过“辘轳翻车”和“翻车辘轳”去体现;练刀的运动员没有系统地训练“劈刀”、“拦刀”和“圈刀”,而过多地练习“缠头裹脑”和“剪腕花”,认为这是刀法的精华;练棍的运动员没有去练习“滚”、“格”、“撤”、“戳”等基本技法,而是陶醉于“棍扫一大片”的花虚;练枪的运动员不去练最基本的“扎枪”,而去盲目地追求“枪若游龙”。可以看到,现代武术的竞技场上,对“长拳翻子”、“长拳八极”和“长拳形意”的批评不绝于耳,受到一批武林前辈的否定和指责,慨叹:“简直不是那个味儿”,但是老前辈的伤感和民间的呼吁并没有改变传统武术竞技化的趋势,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势头。长此以往,传统武术成了可以任意拼凑、涂写的七色板,完全没有了其本身的厚重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这也是当代传统武术陷入泥潭难以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传统武术的衰落与流失
  传统武术在现在被一些学者称为“流派武术”,很显然,众多的流派是传统武术最大的特色也是亮点。如果传统武术只有一个体系或者一种风格,那么也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黯然失色。“文化性格是以历史地理为载体和基础,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所呈现的文化性格也有独特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风格。”由于历史上的封闭和保守,传统武艺家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再加上“百里异习,千里殊俗”,不同地域的文化心理积淀,他们对格斗技艺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燕赵人的“慷慨悲歌”、“好气任侠”、陕西人的“生倔冷蹭”和岭南文化的“汇合古今,融贯中西”必然会产生不同形式和风格、劲力的传统武术流派。而事实上,北方拳术的开阔舒展和南方拳术的短小紧凑,形意拳的“直进直入”和八卦掌的“走转变换”与劈挂拳的“蜂蛰狗撵”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拳种流派,展现了传统武术的丰富内容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文化。
  而令我们感到失望和伤感的是,这些纷至叠呈的传统武术流派在今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2006年11月,一个发生在浙江永康城乡武术大会上的真实一幕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场面十分壮观的比赛场上,一位87岁的老人上场演练一套叫“大刀聚无叉”的刀术套路,因超过了了比赛所规定的演练时间,裁判长吹哨示意停止。老人凄然回首:请你让我练完吧,我这套刀法快失传了,以后没有机会演练了!”稍许沉默,裁判长肃然起立,双手抱拳,眼含热泪,高声说:“老人家,请!”老人在观众动情热烈的掌声中完成了他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的考察和访谈中,在北京、上海、西安,看到的是跆拳道馆的铺天盖地,空手道馆和剑道馆也在纷纷登陆抢滩,传统武术被挤进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在上海的精武体育会,拳击、跆拳道和空手道广受欢迎,而霍元甲的“迷踪拳”却显得异常的冷清,问津者寥寥。上海一位习练心意拳多年的老武术家,多年前从学者甚众,到了现在却常常独自一人在公园里行拳走架,落寞万分,旁边是众多的人在跳舞、打羽毛球,没有人走过来关注角落里的传统武术。
  中医文化在流失,韩国也准备把流传在韩国的汉医改造为“韩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华裔学者张绪通博士谈到:日本最近在忙着向世界卫生组织“正名”,他们试图把以中医学为基础的“皇汉医学”、“汉方医学”,改称为“东洋医学”,用改头换面之法来掠夺中国的民族医药文化。日本在这方面已尝足了甜头,“汉医学”不仅健康了他们的国民,还使其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大显身手,大捞金钱。同样,20年前,一位日本武术家在临终之际,告诫弟子:若干年后,让中国人到日本来学真正的中国武术!现在日本也开始向海外派出太极拳教练,传授太极拳,这是让有尊严和气节的中国武术家所不能容忍的!我曾经给美国的《伊利华报》用英文写过一篇稿子,讲到在美国的武术比赛,看到那么多的外国人在虔诚地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用生硬的汉语表达对中国师父的崇敬,感到作为中国人是自豪的。但回过头看国内的传统武术却让人怅然不已:昔日作为传统武术重要阵地的武术馆校大都在教授竞技武术,跆拳道、散打有后来居上的阵势,练传统武术的学生寥寥无几,而武校的教练要么是体育院校毕业,要么是武学自己培育留校任教,缺乏对传统武术的理解、体验,那么在继承上对于传统武术的肢解和扭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传统武术的保护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民族的文化受到冲击是世界性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突然对外开放的国家,冲击就尤为强烈。冯骥才先生认为,本土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体现,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民间文化,无论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位置,还是当代世界文化中的位置都愈来愈重要。但在我国,民间文化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商品化、旅游化,我们大量优秀而珍贵的民间文化正在急速地涣散与消亡。
  笔者认为,传统武术置身一个由西方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围城之中,前面有西方武技的冲击,后面有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的挤压,传承的社会群落逐渐在衰微,对此我们应该引起反思与警觉。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武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武”文化,是东方技击理念和智慧的结晶,而不应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潮流中被忽略、遗忘、冷落。
  至于传统武术保护的措施,根据笔者近年来的一些访谈和体验,认为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不同,它的主导思想和训练方式乃至追求目标是不能以竞技武术的范式来衡量的,更不能纳入现代竞技武术的竞赛体系之中。我们已经看到,建国后,对传统武术的竞技化改造到了今天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对螳螂拳和翻子拳、通臂拳等拳种的竞技化“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竞赛和表演的需要,但在劲力和技法上与真正的传统武术显然出现了脱节。可以说,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传统武术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是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的要求和现代竞技武术的准则来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革”或者“创新”的,没有去深入研究传统拳派本身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劲力特点,如同我们今天有些地方对昆曲的改造,显得不伦不类,为了迎合当前庸俗的口味,而摒弃了昆曲特有的水磨调所富有的清雅优美意趣。我们对于传统武术的水平优劣判断常常是以竞技的金牌来区分,加上媒体的宣传,一部分运动员便成了传统拳术的高手,而这些运动员只是演练某种传统拳术套路而已,并没有潜心去研究本拳术的桩法、劲力和格斗,包括一整套理论,那些拳谱和秘笈被视作与现代体育训练格格不入的东西。于是,传统武术就简单化、庸俗化了,没有什么精深的内容,而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套路而已。
  2.抢救性保护重于继承、发展
  传统武术的本质是搏杀格斗,除了传统武术的一些拳派经过改造可以用来健身之外,很多传统武术的招法和训练方式是不能普及于大众的,需要一部分热爱传统武术,终生能守望传统武术精神家园的人去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去承担传承传统武术的历史使命的。20年前,我们曾经搞过一次轰轰烈烈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但传统武术的挖掘和整理是一个漫长而无休止的工程,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而当代竞技武术的发展与传统武术出现了断裂,使得当年的挖整结果又不能直接服务于竞技武术的发展,因而,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我们建议,传统武术作为行将衰落的民间文化,应该视作重要文物加以保护。能保留的,尽量保留;不能保留的,应以照相、录像、录音和现代数码科技、文字描写等各种手段加以记录。更重要的是,记录、抢救得来的原始资料应作为重要文物,妥善保存,最好是修建中国传统武术(武艺)博物馆或者民间武艺资料馆,收存有关传统武术的文物和抢救、记录的资料。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除了要设法把老拳师的技艺成果记录、保存之外,还要设法使他们的技艺能够流传下来。因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人来传承,传统武术离开了传人是一句空话,传统武术不可能希望以金牌为目标的专业武术运动员来传承,也不可能奢望以学习竞技武术将来能好就业的体院大学生来传承,它只能寄希望于少数真正热爱传统武术的人,这些人至少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怀有难以动摇的情愫,也甘于去捍卫民族文化的尊严。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师徒制,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师徒制,它并不是封建糟粕,恰好是民间文化最适宜的一种传承方式,带有东方文化的感性和责任。“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由师父和徒弟结合而成的传习双方,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载体。”“被界定后的师与徒,便自然而然地与儒家中师与徒的礼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师与徒的礼仪规范,便成了其身份地位的最佳形象代表。……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无不培养着师徒之间的深厚情感,无不孕育着师父超强的责任心和徒弟发自内心的敬畏感,无不聚集着作为门派团体的无以言表的精神力量。”目前,戏曲、相声和中医界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拜师递帖仪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北京、上海的一些民间拳术也开始公开举办收徒仪式,一些外国人十分热衷,他们觉得用这种古老的方式来接受中国的传统武术技艺,是一种文化上的熏陶,也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责任,至少是对本门派技艺的继承与传播。
  3.支持有条件的传统武术流派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以往,传统武术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如果把传统武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项目来保护也未尝不可。但笔者认为,让传统武术的一些有条件的流派率先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是切实可行的,也会起到较好的作用。目前,少林功夫、梅花拳、沧州重刀和回族武术等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录。据我所知,沧州的八极拳和陕西的红拳也在积极准备申报。其实申报的结果并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有很多传统武术的历史遗迹和史料以及经典套路、功法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是一次比较全面细致的挖掘整理工作。传统武术流派众多,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当年统计的129个拳种到了今天很多拳种已经有名无实了,一些稀有的拳派或者高深的理论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还是寄希望于真正懂得传统武术的人和对传统武术有深厚感情的人来做这件事情,去为传统武术筑起一道坚实的保护之林,让传统武术回归到本属于自己的土壤和空气之中,健康而鲜活的成长。
  还有,我们必须区分传统武术中的哪些成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过去留下的兵器和练功设施以及场地可以说是物质层面的的文化遗产,而真正需要保护的则是那些练功的方法和技巧、口传身授的劲力和格斗技法、传统编篡拳谱歌诀的方法等一系列的文化链接,如同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一样,才够得上真正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单一的拳种,需要用文化的视角去发现其亮点,例如少林寺申遗是是以“少林功夫”为名而不是“少林武术”,显然“少林功夫”的文化内涵和容量要比“少林武术”广阔的多,正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所说:“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申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才是有价值的。”(19)”

  结语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风景秀丽的山川河流,雄伟壮观的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也有灿烂的文化和绚丽多姿的艺术,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现在国内从官方到民间掀起一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纳西古乐、杨柳青年画和皮影戏、古琴等民间文化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之中,传统武术中的几个拳种也列入第二批目录,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也给处于低靡乃至危机之中的传统武术带来了一线曙光。传统武术应该积极地投入到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之中,传统武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独具特色的一个,是一种身体的文化和技击的文化,应当得到充分地重视,而不是一味地把传统武术纳入“民族体育”或者“现代化转型的体育”。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西方的强势文化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有一席之地,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提高民族自尊和文化认同的资源,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武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是为了让传统武术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怀念,而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是需要真情付出的,需要历史的责任感,需要有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在这样的呵护和支持之下,传统武术才有可能回归到它应有的轨迹上来,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焕发其自身的魅力。

 

 

〉〉更多武术研究成果内容

 

武术研究成果热点
中国武术抱拳礼
中国武术抱拳礼
浅谈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于承惠的剑论
任意浑圆养生太极拳
刀剑合璧术在武术社会化传播中的


博武 中华苗刀网 世界散打王 中华苗刀网 铁禅门 海南省武术协会 中国武术
香港健康太极拳协会
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陈小旺太极网
国际健康运动联合会 成武功夫网


武术世界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2487号

联系电话:18673166139 邮箱:hxwzy@163.com QQ :806683959 微信号:majunxiang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