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武术观,加强标准化建设 |
在2 0 1 1年全国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
树立大武术观、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高小军
同志们:
大家好!
去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暨中国武术协会换届大会作出决定,从今年起建立并坚持每年度一次的全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制度。这是促进武术协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推进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国社会武术工作形成“一盘棋”的重要抓手,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考虑到首次会议的特殊意义,我们这次会议安排以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的形式,目的是为今后的例会制度开个好头。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武术协会,向关心支持本次会议的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山西省政府以及教育部体卫艺司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各位嘉宾和老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为本次会议提供大力支持、付出辛勤努力的山西省体育局、山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山西省武术协会表示崇高的敬意!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之后,全国各地正在紧张学习贯彻会议精神,部署落实国家十二五计划,做好开局之年工作的时候召开的,其目的是总结部署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集思广益,开拓进取。2010年武术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全国武术界坚决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武术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武术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武术事业的发展并不十分乐观,总体上看还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各地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真正实现《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
我们在这次大会上提出,武术工作在宏观指导上要树立“大武术观”,在微观操作上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在工作落实上要狠抓各级协会组织的保证作用。稍后,总局肖天副局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会后我们大家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为什么树立“大武术观”,如何作好“标准化年”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武术协会的保证作用,不断开创武术工作新局面谈几点意见。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大武术观”是保证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
武术观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武术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大武术观”讲的是站在全局的层面上,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
(一)要深刻认识“大武术观”的重要意义。
首先,“大武术观”是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的基本前提。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技术形态各异。每个拳类都是武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每个门派都是武术百花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期的闭门传习,只能走向自生自灭;长期的不合群,只会导致一盘散沙。全国的各类武术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能够实现大联合,营造大环境,建立大市场,形成整体优势,互利共赢。所以,只有敞开大胸怀,才能迎来大合作,促成大发展。
其次,“大武术观”是加强协调、促进和谐的思想基础。天下武林是一家,武术界素有以武会友,礼让为先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武术界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有的不顾整体利益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肯定自己,否定他人;片面强调局部和个人的利益。有的不顾民族利益和武术长远发展,追求眼前和暂时的效益,迎合一些市场炒作行为损害武术的形象和民族的尊严。有的甚至自私自利,不惜牺牲他人或武术事业来换取私利。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和号召大家,用“大武术观”来约束自己,培养起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自己处在哪个位置都要站在武术的全局和整体上思考问题,使人人都明白做大家武术,成武术大家的道理。
第三,“大武术观”是武术工作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大武术观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富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不仅强调和追求武术发展的多元化路径,而且也强调追求武术发展的历史性、当代性和未来性价值的利用和开发。它不仅追求武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满足本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更追求武术发展当中满足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需要。“大武术观”对于实现武术的普世性价值的全面挖掘和开发,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大武术观”对武术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武术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服从和服务于弘扬民族文化,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二)全面理解“大武术观”的民族特征和时代价值。
一是“大武术观”的民族特征。大武术观的民族特征,可以从武术的内容、功能和受众三个角度,体现出它的民源性、民生性、民俗性。
1、武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贤达们,已把单纯的格斗技术与文化哲理融合,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格斗技术的中华武术。在《庄子.说剑》、《越女论剑》等先秦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华夏先贤们为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贡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时,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另外,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理相异,气候不同,不仅形成了“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等地域武术特点,还演进出了同一拳种多样风格的特点。例如太极拳,就有陈式、杨式、和式太极拳、武式、吴式、孙式、李式以及龙形、八卦、傅式等多种。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博大是“大武术观”的基础。武术与中华民族同源于中华大地,这一点可称为大武术观的“民源性”。
2、丰富多彩的武术练习形式,具有着多种多样的锻炼功能。从历史角度看,古代武术技术,主要用于战场格杀,体现的是技击功能,昭示着武术具有保家卫国的攻防价值。发展到清朝的咸丰年间,武术文献中出现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练武宗旨。这是武术健身功能引起人们关注的例证。随后,出现了“武术是制人育人之术’’的概念。这里强调的是武术的教育功能。如果看看宋代露台争跤、打擂夺魁,武术的竞技功能和娱乐功能早就受到了民众的青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武术的技击功能与民族的兴亡有关,武术的健身功能与民众的健康有关,武术的教育功能与培育后代有关,武术的竞技与娱乐功能与人们的文化需求有关。多种多样的功能与民族生存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点可称为大武术观的“民生性”。
3、武术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功能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传承人、研习者、锻炼者和爱好者。不同的习武诉求者,都能在这座宝库中拾得瑰宝;都能在这片百花苑中采得奇芭。“天下武术是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了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跨年龄的武术人的共识。广大的参与者活跃着武术园地,推动着武术发展。参与者广众、人多力量大,是“大武术观”的受众特征。
中华民族喜爱武术、参与武术,乃至把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亮点。这一点可称为大武术观的“民俗性”。
总起来说,武术的民源性、民生性和民俗性,综合地反应出了大武术观的民族特征。
二是大武术观的时代价值。武术在体育全球化、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文化教育三个方面体现出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1、武术在体育全球化趋势中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对于健身而言,对于终身体育锻炼而言,运动方式的选择,既要有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运动形式,也应该有提倡和谐精神、内外兼修的中国武术运动形式。就全球体育的完整概念来说,只有东西方体育运动的结合,达到真正的同场竞技、
同台展示,才能反应出世界体育的全貌。“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中国武术协会于1990年牵头成立的国际武术联合会,如今已有141个国家和地区会员,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中的正式成员。武术不再是一村一寨、一家一族的宠儿。 已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瑰宝。我们应该用世界眼光,用大武术观去推动武术的国际发展,为体育全球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2、武术在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的价值。武术运动的价值渗透在建设体育强国所涉及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科技和国际影响力等方方面面。武术是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最为普及的项群,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广大青少年德、智、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国际影响力方面,武术以其区别于西方体育运动的特征,昂首步入世界体坛,展示着中国体育特色。我们应该在大武术观的推动下,充分展示武术的独特体育文化功能与民族精神价值,为加速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作出更大的贡献。
3、武术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的价值。2010年胡锦涛主席在访问毛里求斯时指出:“学习武术,第一可以强身健体,第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第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武术的价值,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武术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民族情结。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的《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中指出:“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武术的竞赛与表演在文化娱乐方面也深受欢迎。舞台表演、擂台争霸,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影视的武打功夫片,塑造出英雄人物,演绎武术故事,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武术在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武术的自身价值,满足社会对武术的需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大武术观,确立起中国武术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全新理念,建立起开放性的平台。我们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同存异,殊途同归。我们要团结广大武术传习人,整合武术资源,发挥整体力量,推动武术全面、协调、持续地大发展。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武术运动的规范化发展
标准化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针对武术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将2011年作为武术工作标准化年的安排,这与国家体育五年发展规划是一致的,完全符合国家体育总局年度工作的要求。
(一)实行标准化建设是武术事业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
一是形势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到行业都在建立自身标准,全国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在强调标准化建设,各项目都在建立和完善自身标准化体系以谋求更大发展,武术的国际推广对标准化提出更高要求,做好武术的国内普及提高工作也依赖配套的行业标准。
二是落实任务的需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实现武术工作五年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都依靠标准化体系的确立,抓落实必须体现在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各项成果上。
三是突破发展“瓶颈”的钥匙。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和薄弱,是长期制约武术工作发展的“瓶颈”,是造成武术组织管理不规范、实际工作中人为因素较重、随意性较多、思路比较零乱、成果无法延续的主要原因。建立起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有助于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是内外环境条件具备。武术已经有了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基础,有人才队伍,有大家思想认识的统一,更有体育总局和各省(区、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有全国武术协会各级组织的积极参与,这些有利条件都是做好标准化年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标准化建设是武术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标准化是为了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的组织管理的需要,在规章、计划、结构和操作过程的质量、规格、通用等方面规定的技术标准。通过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量化准则,在一定的范围内重复使用,达到统一的目的。
标准化包括硬件的标准化和软件的标准化,即事和物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标准化体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只有在软硬件上都实现了质量、规格、结构、操作四个方面统一通用的技术标准,才能够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的组织管理。因此,标准化建设必须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并重,缺一不可。
中国武术内容博大而精深、异彩纷呈。武术标准化就是为竞赛、训练、活动、服务、装备管理制定通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各拳种有各拳种的标准,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拳种流派。武术竞赛规则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评判标准,是武术竞赛的基础。没有标准,无法进行比赛。段位制教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考试标准,是武术段位考评的基础。没有标准,无法进行考评。武术进入学校,同样离不了标准,标准是循序渐进地编制教材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
标准化是推动武术普及从小范围走向大规模的基础。同时,也是对繁难内容的一种简化。为了满足武术工作的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精炼,确立更加合理的结构,通过协调,使整体功能达到最佳,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益。在这方面,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普及是个很好的例子。1956年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成的简化太极拳,由于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很快就从传统武术家传、师传方式走向了社会传播,出现了互教互学、自学自练方式。1998年天安门广场的万人太极拳演练,2009年奥运鸟巢近四万人的太极拳演练,都是从未晤面过的太极拳爱好者汇聚一起合练的场面。上万人甚至数万人动作整齐划一。显然,简化太极拳的大普及和大规模的合练,得益于标准化。
就武术市场来说,标准化的工作,决定着发展方向。标准,是产品质量的依据。有了标准,武术装备的生产制造企业才能蓬勃发展,武术的产品才能逐步增加人气,形成品牌,武术产业才能上规模,最终实现以武术产业支持武术事业发展的目标。
(三)全力做好武术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和十个方面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武术标准化的理论研究是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是对标准化体系准确性的验证。国家武术研究院将以课题、研讨、论坛和专题调研等形式开展对标准化理论的探索工作,对重点内容组织专家力量攻关,发动各级各类武术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研究工作,结合院校研究生实习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会议和武术赛事活动,结合培训、集训和交流等进行调研论证工作,在武术学术界形成阶段性的研究主题,为建立国家武术标准提供理论保证。各省(区、市)武术主管部门,各院校武术院(系),各级会员单位也都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结合自身武术工作特点和专业特长,主动提出研究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标准化体系理论宝库。
2011年作为武术标准化年的重要标志,主要是着手十个方面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工作。包括训练、竞赛、组织、管理、推广培训、装备器材、评比统计、段位制、会员制、申办认证等。
具体来讲:
1、训练体系标准化,是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武术套路和散打项目国家队和国家集训队的训练大纲,以及配套的保障措施和条件。
2、竞赛体系标准化,是指专业与业余、国际与国内、传统与现代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竞赛规程,以及场地设置和比赛条件保障等。既有国内外正式比赛项目,也有国内举办的各类传统项目。
3、组织体系标准化,是指建立健全各级武术管理和社团组织的标准,建立健全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组织的标准化,建立健全各类赛事活动组织机构的组织模式标准。
4、管理体系标准化,是指建立健全与武术工作相关的配套规章制度和行政措施。
5、推广培训体系标准化,是指基地评审条件标准、各类常规培训班的条件标准、国际推广标准,授予各类资格的认证标准等。
6、装备器材标准化,是指武术相关的场地、器材、设备、服装等的规格质量标准。
7、评比统计系统的标准化,是指按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开展的各类评比标准。各种武术工作数据的统计范围和采集标准。
8、段位管理体系标准化,是指要建立健全各级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管理网络,统一评审标准,形成正常运行机制。
9、会员制管理体系的标准化,是指与中国武术协会会员管理办法相配套的规章和细则。
10、申办认证程序标准化,是指各类赛事活动申办承办的必要程序和认证标准。
做好标准化年工作,不仅要依靠国家武管中心各部门和中国武术协会各级领导及各专业委员会的真抓实干,同时也离不开各级武术协会和武术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离不开各位代表积极主动地在本地区、本部门开展工作。只有全国武术界共同努力,建立起与国家标准相一致的配套体系,才能全面推进武术标准化建设的步伐。
在我们提出的十个标准化体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比如,本次会议提供给大家的《武术工作管理手册》,就是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内容,还有一些管理办法没有收录进来,正在修改完善。有些已经过反复研讨,准备进入试验阶段,比如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推广培训和评比统计等。我们相信,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武术标准化建设的年度任务一定能完成。
武术标准化建设经过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做好标准化工作任重道远。对此,我们既要树立信心,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又要充分估计到困难和问题的干扰。因此,要做好广泛的宣传教育;二要强化各级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引导作用;三要集中力量,齐抓共管,重点突破;四要加强检查监督,狠抓落实。我们还要广泛发动武术工作者共同关心并参与到标准化建设中来,加快武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进程。
三、切实把加强各级协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夯实武术工作的社会基础
本届中国武术协会把推进社会武术作为战略目标,确定了加强武术社团组织建设的阶段任务,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和组织领导作用,影响和带,动各地共同建立起群众性武术工作的组织网络体系,为全民健身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建设组织完善、运行规范的武术协会社团组织。
各级武术协会组织是贯彻国家武术方针政策、实施武术业务管理、组织武术活动的重要工作环节,是连结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桥梁纽带。目前,各省(区、市)的武术协会组织总体上看是比较健全的,绝大多数省(区、市)高度重视武术组织的建设,按时换届,力量雄厚,恪尽职守,运行规范,坚持日常工作,为本地区武术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几种情况必须加以解决。一种是形式上有组织,但实际工作没人做;另一种是协会长期不换届,最长的达2 7年之久不换届,组织已经涣散了,协会已名存实亡;还有一种是至今没有建立武术协会组织,在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行业体协中还有空白点。我们今年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各级武协组织的工作力度,督促条件具备的地方武协按时换届;促进还没有建立武协组织的地方填补空白。
协会组织是群众武术活动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那些有热情、有能力、有威信的人组织起来,吸收到武术协会组织当中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逐步扩大武术协会组织的社会化程度。今年,中国武术协会的首要任务是对各级协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重点解决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并把协会组织建设作为明年全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的讲评内容,好的要表彰,差的要通报批评。希望出席会议的代表,根据本地情况,把这一精神转达给有关部门的领导,尽快拿出办法来解决武术组织建设的问题,共同为扩大武术组织的覆盖面,促进武术的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要重视发挥武术组织的作用,成为真正的“武术之家”。
目前,多数省级武术协会是由主管武术的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兼任武术协会的工作,采取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形式运行。也有一部分省区市由于协会组织不完善,暂由竞赛部门、群体部门或其他事业单位代管武术协会工作。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容易出现组织管理力量偏重于竞技武术,重点抓专业队,眼睛只盯着金牌,忽视协会职能和群众性武术活动的情况。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根本上转变!
一是武术管理部门的力量要向协会工作倾斜,发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优势,借助行政事业资源,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和发挥协会作用。既要抓竞技武术的提高,也要抓群众武术的普及。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是条件成熟的一级单位会员和各地基层的二级、三级单位会员,要从管办分离的角度,把武术协会从行政事业部门中分离出去,调动武术的社会资源,让体育部门之外的有志于为武术作出奉献的武术爱好者参与组织工作,让有能力推动武术发展、组织武术活动的企业组建武术协会。目前,在31个省(区、市)的武协组织中,已有接近三分之一(10个)的协会,采取了这种纯社团的形式。在基层武术协会的建设中,这种形式很值得推广。
三是要加强各级武术协会的内部机构设置。各级武术协会应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参照中国武术协会章程,加强内设办公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机制建设。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从加强服务的角度出发,建立和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开展会员制、段位制工作,满足广大武术工作者、传承者和爱好者的需求;建起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的组织和活动网点。
四是要抓好本级武术协会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武术组织,不能只看数量,更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开展工作。因此,各级武术协会及所属机构的年度工作,应该有计划、有部署、有组织、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使日常工作制度化,协会工作长效化,把协会办成贴近民众的“武术之家”。
五是要抓规范化管理。建章立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各级武术协会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对于负责协会工作的部门、责任人,要将工作成绩纳入年度考评,纳入提拔使用的条件,对成绩突出的要进行表彰和重用,对工作不力的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督促整改。
为了加强武术管理工作规范化,我们编印下发了《武术工作管理手册》,希望各级武术协会,认真学习,贯彻实施。
四、2011年各级武术协会须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在2010年中国武术协会工作报告中,秘书长已就2011年各级协会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此基础上,我着重强调年内必须做出成效的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加快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建全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模式和考评制度。
段位制在推动武术普及和发展过程中,起码具有下述六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段位制是循序渐进的技术体系,易于让初学者进入这个体系,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习武、练武,步入终身习武的行列。二是段位制由低到高的等级评价体系,能激发练习者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吸引他们为了达到最高段位或理想的段位而不懈努力。三是段位制的培训和考试标准,是由国家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组织专家编制审定发布的,推广实施武术段位制技术标准,也就是推广实施科学的武术健身锻炼方法。四是段位制考试以相同内容和统一标准为基础,一类考试内容,就是一个独立的竞赛项目,丰富了武术的竞赛形式。五是通过段位制的发展,使广大武术爱好者进入循序渐进的武术锻炼行列,保持武术健身人群的相对稳定,不断壮大武术队伍。六是随着段位制技术标准的发展,有助于带动体育消费品按标准设计开发,逐步培育起武术市场,支撑武术的发展。
希望各级武术部门要充分认识段位制在武术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各级武术协会组织一道,把段位制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抓紧,是个时间概念。就是要抓紧时间,迅速建立区域性段位制考评机构、建立专业性段位制考试网点。各级武术管理部门和武术协、会要齐抓共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迅速启动段位制培训和考试工作。抓好,是个质量概念。就是要严格按照《中国武术段位制》及其管理办法和技术考试办法开展工作。各级武术管理部门和武术协会要建立检查制度,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工作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要督促检查,采取解决措施。
建立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实现武术标准化年工作的突破口,我们要整合和调动各级组织的资源和积极性,以最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建全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模式和考评制度。为此,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印发了《关于加快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希望各级武术管理部门和各级武术协会,按照通知要求,齐抓共管,做好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各项有关工作。在领导、协调本地区本单位段位制工作过程中,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段位制为载体,加快武术标准化建设步伐。
第二,对全国的武术之乡进行评审,建立标准,保证质量,真正体现与众不同的示范作用。
武术之乡是孕育武术拳种、武术英杰之才的故乡,也是武术得以在民间繁荣发展的基地。为了发挥武术之乡在全国武术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从1992年开始,中国武术协会以国家体委的名义组织评选了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随之于1996年、2000年评选了第二批、第三批,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共有25个省、区、市的91个单位获得了“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从武术之乡近几年开展武术活动的情况看,武术之乡利用自身的武术地域优势,组织国际武术活动,为建设体育强国、提高国际文化影响力作出了贡献。结合当地传统拳种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出多个当地武术品牌,带动了当地武术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用武术之乡的武术文化资源,形成地方优势,将“武术之乡”作为城市和地区发展的一张名片,形成吸引国内外投资、开展对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现有武术之乡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已经有其名无其实了。有些甚至连自己有其名也不清楚了。中国武术协会于2010年底发出《关于武术之乡信息调查的通知》,4个月过去了,到目前为止,共收到19个省份的68个武术之乡的信息调查反馈材料。武术之乡的质量和作用已经大打折扣,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了。事实上,我国武术工作开展好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要让武术之乡这样高尚的有价值的品牌称号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今年内要在下述五方面展开工作。
其一,各地武术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武术之乡的评审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促使现有“武术之乡”尽快提供调查信息,建立相对稳定的工作机构,保障“武术之乡”工作有效运转;
其二,武术之乡要带头深入学习研究《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实施武术之乡全民健身计划;
其三,以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结合“武术之乡”特色,规划和组织好8月8日“全民健身日”武术健身活动,形成武术全民健身的亮点,同时,扩大宣传和影响;
其四,2011年,对“武术之乡”进行全面普查评审。各地武术主管部门须先组织武术之乡的自查,为中国武术协会开展普查,做好准备。普查评审之后将对全国武术之乡进行重新命名。
其五,2011年7月1—3日,将在山东、日照市举办“第八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在比赛期间结合建立武术之乡标准召开座谈会,本年度内建立全国武术之乡评审标准体系。
各地武术之乡要树立大武术观、加强武术标准化建设,在开展会员制、段位制工作,推动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的“六进”工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第三,以推广《全国中小学生武术系列健身操》为龙头,加快武术进入校园的步伐。
2010年,国家武术研究院和教育部体卫艺司联合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已经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要求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为了作好武术健身操的推广普及工作,我们和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联合组成“全国学校武术健身操推广指导委员会”,就2011年度的工作进行了部署。计划从下述四方面展开工作。
一是举办不同层次的师资培训,为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培养骨干力量,尤其要加强边远地区学校的武术健身操师资培训。二是借助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促进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今年将举办“全国中小学生武术健身操比赛”、“全国武术学校武术健身操比赛”、“全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武术)院系武术健身操比赛”并列入“201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武术项目比赛内容。各级武术协会要主动与当地的教育、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联系,组织参与全国比赛活动,并积极举办本地区的武术健身操比赛。三是举行不同规模的武术健身操展示活动。计划在今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组织大型的中小学生武术健身操展示活动。各级武术协会也应结合当地实际举行不同规模的武术健身操展示活动。四是加强武术健身操推广工作的检查和评比,树立典型,表彰先进。
我们也积极争取把武术健身操推荐列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科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教学内容,为武术健身操培养师资。同时也努力争取把武术健身操推荐纳入全国中小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保证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的可持续开展。
在大力推广《全国中小学生武术系列健身操》的同时,还要继续推动《<中国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成果的应用。我们已在全国133所学校完成了推广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健身操和段位制齐头并进,以段位制教程为抓手,扩大武术进入学校的空间,全面推动武术进校园、进课堂的工作。各级武术协会在推广工作中都要发挥职能作用,有责任组织人员参与培训,有责任积极配合本地区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推广工作。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中国武术协会换届后的一次重要会议,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都是全国武术界的重要组织领导者,对落实各项工作,推动武术事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着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关心支持,背负着全国武术界的期望,我们肩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新的起点上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