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世界中挥拳:武术家于海的“用武”之地 |
武术世界 |
武术家于海展示螳螂拳
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武术表演《自然》精彩上演。飘逸灵动、行云流水的一招一式,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中国武术深蕴着中华民族先哲对自然万物、对生命的体悟,它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出古老的东方哲思和智慧,追求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日前,记者就武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武术的文化内涵、当代武术所面临的困境及武术的传承与推广等问题,对武术家于海进行了深入访谈。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记者: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请您谈谈武术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于海: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它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
在远古时代极端严酷的生存环境下,先民们一方面要通过采集、渔猎获取维持生命的生存资料,另一方面还要抵御野兽和其他人群的进攻。最早的武术便在先民们为求得生存,与自然、与人的斗争中萌生。人类与野兽或同类搏斗,逐渐演化出一些徒手或持器械格斗的动作和本领,这大抵是武术最早的起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战争随之产生。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作为军事技术的一部分,受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重视。在抗击外部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方面,武术发挥了不朽的历史功用。
现代化武器产生后,武术自然而然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但它并未因此而消亡。相反,适应时代的变化,武术作为健身、防身、修身、娱乐、竞技的运动方式,逐渐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入和平年代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社会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不少人认为,武术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实则不然。我们有时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大学军训,学生身体受不了,休克时有发生;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老师批评得严厉点,家长动手打了几下,学生心里受不了,便服毒或是跳楼。所以国外有种说法,中国的青少年现在缺了一叶肺,意指中国的孩子精神与身体的抵抗力出现了严重危机。身心不健康,使我们的后代呈现出一种软弱的状态。
所以我常说,武术与国家、民族的未来有直接的关联,这并没有夸大其辞。习武是件很苦的事情,首先要克服自己,要有忍耐力和意志力。习武所带来的冷静、刚毅、勇敢、智慧等,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武术并不像某些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只是打。事实上,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武德修养,即在传授武术动作的同时,也教为人处世的智慧。
武术的魅力源于其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
记者:回顾历史,中国武术曾盛极一时,深受人们喜爱。“Kong Fu(功夫)、Tai Chi(太极)”等更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为众多西方人热捧。中国武术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于海:如果我们仅仅把中国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一种专门技能,那就很难理解中国武术的魅力所在。它之所以能跨越时空、地域的限制而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原因就在于它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浓缩于一身,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武术历经挫折流传至今,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1966年,我被任命为山东武术队队长兼总教练。由于教学的需要,除了自小练习的螳螂拳外,我还研习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其他中国传统武术项目。在我看来,中国武术林林总总、气象万千,但总体来看,它以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为核心,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比如,武术所讲究的阴阳转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等原理,都来源于中华传统哲学的智慧。一些拳法的动作名称,如“普度众生”“闭门修行”等,本身就带有明显的佛学、道学的思想。此外,中国武术还涵盖了美学、伦理学、兵法学、中医学等诸多东方文化,其内容之丰富、哲理之深奥、功能之全面,非一般的体育项目可比拟。
成长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武术,必然深深地烙印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2000多年来,中国武术各大门派无一例外地强调“武以德立”“德为艺先”,讲究“得理让三分”,追求和谐、仁爱、完满;无论是技术动作还是内在心理,习武之人大多刚毅、果敢,主张刚柔相济、顺势而为,崇尚自然,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中国武术绝非单纯的拳脚动作,更不是力气与技法的简单结合,它深蕴着中华民族先哲们对自然万物、对生命的体悟。它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古老的东方哲思和智慧,追求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这应该就是中国武术的魅力所在吧。
武术所面临的当代困境
记者: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昔日门庭若市、盛极一时的中国武术正遭遇门可罗雀的尴尬。传统武术“失宠”的背后,武术文化内涵的失落、有传无承等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您多年来一直都从事着武术教学,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
于海:中国武术素以博大精深闻名于世。武林门派林立,掌法、拳法各式各样,有的甚至模仿动物的各种套路,凝结了前辈们的心血。以螳螂拳为例,它是我国古有的一种拳术,起源于康熙、乾隆年间,是先祖在目睹了“螳螂捕蝉”的情境后悟彻的拳理。上世纪60年代,国家体育总局要加长螳螂拳的套路。为了能更准确地领会“螳螂拳”的精髓,我曾经和上百只螳螂共处一室,从它们的一举一动中领会“螳螂拳”的要领。中国有句成语“螳臂挡车,不自量力”,在我看来,恰恰是这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值得人赞赏。螳螂虽小,但它动作迅速、灵活,而且还懂战术。你逗它时,它怒目圆睁,身体却一直处于移动状态,不易被击中。然而,这一充满了智慧的拳法和其他传统武术一样,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门派繁杂、交流匮乏等问题。2008年,螳螂拳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般认为螳螂拳分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三大门派。但据我所知,现在又出现了其他分支的螳螂拳,并且还成为了官方认定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方面,这些门派所传承的动作、套路、攻防节奏等是否有科学依据,值得商榷;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有关部门对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缺乏严谨的规则。这么做
许是出于传承武术的好意,但后果却是门派相争,学员辨认不清,反而会对武术的传播和持续发展带来障碍。
其次,随着竞技武术的兴起,传统武术正逐步淡出大众的视线,濒临灭绝。从1959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运会比赛项目,到1990年成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从1991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到2008年被列为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特设项目,武术在竞技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近年来,关于武术申奥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诚然,武术要在现代社会广泛传播、推广,竞技化是一条可行之道。试想,如果武术申奥成功,那对于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可是必须看到,为了进入奥运会,迎合以高、难、新、美为发展方向的七项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中国武术一味的竞技化之后,必然会偏离其技击的本质,走上与传统武术相异的发展轨道。失落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中国武术的灵魂该如何安放?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相关部门动用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对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传播,并且提出要百花齐放,多举办传统武术比赛,不搞金牌武术。应该说,这条路子是非常正确的。但这里面又存在一个问题:在传统武术比赛中,怎么去评判一套拳法功力的高低?是单纯看技击动作,还是将武术动作的精、气、神等因素也考虑在内?据我所知,目前的情况是,传统武术比赛临近开始,裁判们要集中起来先学习打分规则,要不就没法打分。如何突破这一瓶颈,需要专家们坐下来,细细斟酌,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武术的推广普及任重道远
记者:如您所言,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文化碰撞不可避免的今天,中国武术也面临着传承、推广、现代转化等一系列问题。在您看来,中国武术应当如何应对,以重现昔日的辉煌,并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呢?
于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术在国内的传播都集中在高校,是在金字塔的尖上进行的。但事实上,最有效的传播、推广应当在塔底即基层民众中进行。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早在1916年,武术就作为教学内容走进学校。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又提出“武术六进”,即推动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如果这“六进”真正落地生根,那武术在全社会的推广、普及将会有一个飞跃,但这并非易事。以武术进学校为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该教什么内容、谁来教、怎么教,这些都要经过科学、系统的研究。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始以段位制的方式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将武术推广到学校和全民健身场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要引导全社会重视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要从娃娃抓起。我孙子现在2岁零8个月大,做起“金刚捣碓”来有模有样。尽管他的动作只是形似,但他会对武术有基本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会伴随着他成长。2001年,我儿子于涛在威海成立了一所以武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于氏武术文化交流中心”,通过与不少家长接触,他们也开始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要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可能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武术应该也有必要融入世界,参与对话交流。随着《少林寺》、《卧虎藏龙》、《英雄》等中国电影的热播,中国武术在西方享有较高的声誉。一些美国好莱坞电影如《黑客帝国》、《功夫熊猫》等都将武术作为影片的重要元素。这为武术的国际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未来还任重道远。
我们常说,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没错,这的确是优势,但从另一角度来讲,它也苑囿了武术的传播范围。太博大精深了,必定会将部分人拒之门外。为什么跆拳道、柔道、相扑等运动项目能够在全世界普及?原因很简单,它们就那么几套动作,容易学。相比之下,中国武术太复杂了。这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某些启示。能否在国际推广时简化武术套路,削弱文化内涵,制定一套统一、简练、严谨的规则,使没有太多中国文化功底的外国人也可以参与进来?当然,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