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术之批判

姚文俊    


    一、透析当今武坛上的形式主义和拿来主义
  当今中国的武术文化,出现了一大怪现象:一方面,在擂台上,“洋拳加腿加摔跤”的散打横扫中国,一枝独“秀”。但是,看其打法,不讲武术理念,不讲打斗章法,打得来昏天黑地、幼稚可笑,与普通的“街娃”打架别无两样,毫无传统武术的味道可言。于是老百姓对此普遍置疑:这难道就是中国人赖以自豪的“国术”、“国宝”吗?另一方面,在文坛上,武侠小说和影视剧,将侠士的武功写得来神乎其神,不可企及,不可理喻。于是老百姓又普遍怀疑:这难道是历史的真实吗?如果把擂台和文坛的武功作个比较,真是一个在地狱,一个在天堂。反差竞如此巨大,难怪有人不得不可悲的找来了影视名星作了中国武术的偶像。而其中,我们的武学教授、专家对此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也津津乐道当今的散打“擂台赛”,却原也暴露出了是个一橇二不通的门外汉。不看别的,只消看看他们在擂台比赛中的解说,就知端的。他们的解说频率最高的和唯一的台词,就是“摔”、“组合”、“边腿”,“猛”,“快”,“好”~~~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样的解说与一般的看客何异?与不懂武术的人何异?显然,中国国术及其文化正在遭受着人为的扭曲。从中不妨得出一个结论:当今的武术文化正在玩弄着对“国粹”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把戏。
  中国武术的失落,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始作甬者,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原故。由于阶级斗争的原因,中华国术赖以维系的“载体”,即国术拳师们,他们通通被扫地出门,于是中国的国术,就象澡盆中的婴儿,在倒脏水的时候而被倒掉了。
  然而,中华武术确实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需要继承和发展。于是赖以担当其大任的体育学院、武术系,和武术体工团、队等等这些“学院生”便应运而生。应该说,其中从旧社会过来的一些老师,也不乏有身怀散打传统而技艺高超之人,但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原因,使他们不敢传授较技武术,不敢有擂台武术比赛,从而对武术教学采取了重健身、轻武术,重套路、轻散打,重表演、轻实战的态度,久而久之,人们将武术擂台淡忘了,甚至于不懂武术擂台较技为何物。出现了在武学的继承和发扬上徒有其外表,和名不符实的状况。从此,在这条路上,产生了学院生这个“武术畸形儿”,代之而起的一律是武术套路表演功夫。这样,使中国的国术走上了一条形式主义之路。
  “学院生”,其先天不足,后天又缺乏营养。正是这种国术上的“畸形”,于是才不懂传统擂台武术散打的打法,不懂传统擂台武术散打的规则,不懂传统擂台武术散打的文化。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当中国武术套路表演功夫在国际上已经取得盛名的背景下,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跟着叫喊:“中国散打也要走向世界”。他们急功近利,盲目的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态度,全盘照搬了西洋拳的打法和规则,照搬了东洋跆拳道的腿法等等这些外来的文化,拼凑起了武术的“竞击体育”,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由此,走上了一条“洋拳加腿加摔跤”的背离中国武术传统和文化的不归路。因此,这个“拿来主义”的本质,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就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否定。
  如果说,要对“学院生”当今的武术业绩评分的话,其“武术套路”最多能得50分。因为“武术套路”并不等于“武术”;其“擂台散打”则只能得0分。而且更糟。因为它带来的恶劣作用,必将从根本上抹杀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而导致中华武术断代和消亡的危险。
  无视和抹杀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的这种状况,已经在有悖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歧路上走得太远了,必须悬崖勒马。要回过头来重整国故,认真研究和继承中国固有的武学文明遗产,古为今用,以振奋民族精神,振兴中华,并让中华武术文明继续立于世界民族文化前列。
  二、继承传统必须发扬光大老子的武学思想
  老子,乃周朝人。他在周朝当过史官,之后弃官不做,西出函谷关而来到了四川峨眉山九老洞修道。他著《道德经》,并在峨眉山创立了道教武术盘破门。这也就是峨眉派武术的前身。此后,老子的武学思想便以规范性的、程式性的、门派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道德经》本质上就是一部“兵书” 。一方面,它揭示了“武术之道”,即从“柔弱胜刚强”规律赖以存在的条件出发,建构了武术完整、科学的打法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打法法则和原则,从而使“武打”变成了“武术”;另一方面,它揭示了“德治武术”,即从“道”“德”一统思想出发,提出了武术的道德规范,体现了“德治”的政治思想。
  因此,老子是中国“武术”的缔造者,也是中国“武学文化”的缔造者。老子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武术家。
  对此,笔者撰文《老子是中国武学及武术散打和文化的缔造者》,于2004年9月,已经载入由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党政企干部优秀论文选》{卷四}中,可以参看。而在这里,笔者仅在老子的武学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和传统的影响方面,择其要点,罗列出几条理论脉络,供“学院生”反省和思考,以利发扬和光大老子创造出来的辉煌的武学文明。
  第一、老子将“武打”变成了“武术”。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老子从其哲学理论的高度出发,内在而准确的揭示出了武术中的“一个核心”、“一个思想”、“七个打法法则”,及“诈术原则”。
  一个核心是:柔弱胜刚强。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指的“道”,即“武术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这句话,在老子看来,认为:能够通过“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说明、证明的规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规律,而是特殊性的规律。因此,老子开宗明义的就揭示出了“武打”中的两大规律,这就是:“刚强胜柔弱”的普遍规律,和“柔弱胜刚强”的特殊规律。同时,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作为一个特殊规律,是有条件的。正如他所说“鱼不可脱于渊”就表明了这个思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个特殊规律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是可以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说明、证明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为了说明“柔弱胜刚强”也是武打中的一种“道”、一种“规律”,便从自然、社会、政治等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哲理性的论证和说明。这些论证和说明几乎是贯穿了全篇,比比皆是。
  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规律,正是“武术之道”的核心。
  一个思想是:“德治”思想。这就是老子所指的“以德治武”的思想。“德”,也是老子的“武术之道”的内在条件。
  老子从“道德一统”和“德高道高”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在“得道”与“治道”两个方面的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和标准,特别在“治道”上,老子主要讲圣人要“以百姓心为心”,讲“有德司契”,从而提出了“德治”的思想政治主张。老子这个思想是与“王道”、“霸道”思想根本对立的。故“德”成了“武术”的立足点和归宿,讲“德”的结果,也就是在讲“武术之道”。
  七个打法法则:一是从“有无”、“虚实”观相统一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见实则打”打法法则;二是从“阴阳”、“变化”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打法上的“桩法”法则;三是从“无极太极”、“动静”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四是从“动静”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的打法法则;五是从“虚实”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的打法法则;六是从“阴阳”、“交合”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打无绝打”的打法法则;七是从“阴阳”、“交合”观的哲学理念出发,提出了在一定条件下“无打”的打法法则。
  老子的打法法则,具体明确了“打的指导思想”、“打的对象”、“打的形式”、“打的方式”、“打的方法”、“打的技巧”等等,故使“打”充满了科学和理性。
  诈术原则:即“微明”柔弱胜刚强。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在这里,老子认为,懂得“歙”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夺”与“与”等等相反相成的关系,也就是初步懂得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这就是老子的“诈术”思想。它也是实现柔弱战胜刚强的条件。由此,就有了“欲进则先退”、“欲攻则先守”等等打法原则。
  所以,老子的武术是对“刚强胜柔弱”,即单凭“勇”、“力”而表现出来的蛮打、浑打的浑沌时期的打斗的批判和反思的结果。老子的武术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打技巧”、“打法则”、“打谋略”。
  老子的武术理念为盘破门弟子代代密传了下来,因因相袭到于今。正是如此,使得峨眉派武术才能够与政治上具有依附的少林派、武当派有了抗衡的实力,而出现了鼎 力而三的局面。特别在民国年间,方才有以四川大侠九和尚僧焕然为代表的盘破门武术弟子驰骋各地擂台,而创下的骄人战绩。
  第二、老子的“桩”和“桩法”孕育出了中国的擂台武术文化。
  “桩”和“桩法”是老子的创造,为盘破门和道教武术所密传。在唐宋时期,“桩”和“桩法”为其它武术各派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随之,才有了公开的“擂台”武术。因此,“桩”和“桩法”孕育出了中国的擂台武术文化。
  “桩”是什么?简单说,桩就是“阴、阳布局”在人的形体上的表现。它守“阴”攻“阳”,其本质就在于打“阴阳”、打“虚实”。“桩法”是什么?就是桩的变化法则。其中重要的法则,就是阴、阳变化遵循“二进位制”规律,而将打“点”、“线”变成了打“平面”、打“三维空间”。
  因此,“桩”和“桩法”则决定了擂台武术的几大本质特征:
  一是“桩”和“桩法”决定了擂台武术较技的基本形式就是“以桩打桩”;
  二是“桩”和“桩法”决定了擂台武术较技“打无禁区”。它表明,“裆部”为“阴”,眼睛为“阳”,它们是阴阳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故打阴阳时就可以打这两个部位。由此,内在体现出了打斗时的对等公平的原则。这就是:不管体重再大或者再小,打斗双方都可能有效的制约对方的裆部和眼睛。 故中国传统擂台较技是不分体重级别的;
  三是“桩”和“桩法”决定了擂台武术较技“倒桩为输”、“破桩为输”的根本裁判规则。因为桩,一方面,它犹如各种招式、手法的发射机,只要有“桩”在,就可以发射出手法,故有桩就有打,就不为输;另一方面,桩犹如与敌交锋的“阵地”,或“根据地”,只要有“桩”在,“阵地”就在,“根据地”就在,故有桩就有打,就不为输。反之,桩式不复存在了,那么“发射机”,和“阵地”、“根据地”也随之消失,这又怎么谈得上“打”呢?由此,就内在的规定出了中国传统武术较技的“倒桩为输”、“破桩为输”的根本裁判规则。
  与此同时,老子的“无打”法则,内在揭示出了武术较技中的“平手”规则。故它与“倒桩为输”、“破桩为输”一起,共同建构出了中国传统武术擂台较技的系统、完整、科学的裁判评判制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传统规则中的“见血为输”,令“学院生”谈虎色变,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见血为输”毕竟就是一个“挂面伤”,无伤筋骨之大雅。有了这条规则,是在于检验武术手法是否打到了位的印证,而有利于裁判判决,避免无谓的纠纷。所以,“见血为输”乃是“破桩为输”规则的补充。
  四是“桩”和“桩法”孕育出了武术审美的价值观和标准。判定武术较技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准,就是看“破桩”时是否“进得去”、“出得来”,而且是否打得“干净”,不拖泥带水,是否打得神出鬼没,不落俗套。由此,则划分出了“于万军之中取上将之头而自己毫毛无损之上乘境界”、“杀敌三千,自损八百之会打境界”、“光打脱桥、多打闪之初学境界”等等。正是这种武术价值观和标准使得中华民族对擂台武术较技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从而使擂台武术成了令中国百姓喜闻乐见、赏心悦目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 
  第三、老子的“德治武术”的思想贯穿擂台较技之始终。
  一是“以桩破桩”内在规定了打的“度”。这个度,就是以“以破桩为度”,即“破桩为输”;
  二是“破桩为输”充分表现出了老子的“以德报怨”、“以德服人”的思想。 什么叫做“怨”?就是指在武术较技过程中的那残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打斗的一面,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种挨打的怨情、怨恨、怨仇。这正是所谓“拳脚之下有哀声”的真实写照。而什么叫做“德”?则是指在武术较技过程中那遵循“以桩打桩”原则,旨在破桩,而不蓄意伤人,不穷追猛打,不痛打落水狗,即使要打裆、打眼,出手也仅“点到为止”。这样的打法,虽然其间也有“怨”,但怨者只会自怨技不如人而甘愿服输。这种状况,就叫做“以德报怨”,和“以德服人”;
  三是“以桩破桩”、“破桩为输”内在规定了 武艺始终朝着“重力更重艺”路子发展。 “以桩破桩”、“破桩为输”有机的把“德”与“打艺为主”这对矛盾统一起来了。“德”与“打艺为主”,它们相得益彰,可以使武术较技朝着“重力更重艺”的路子发展,从而不断拓宽打法领域,不断提高打法境界,实现老子“德高道高”的“以德治武”思想。反之,就可能导致追崇蛮力,而疏于技艺,返回到“刚强胜柔弱”的老路上去。这种状况,正是与老子“德高道高”的“以德治武”思想背道而驰的。
  此外,老子武术的出现,直接影响和造就了道教内部的众多武术门派的出现。大约在汉代以前,在昆仑山、天山又相继先后产生了道教武术坤轮神意门、昆仑形意门、天山太极门{“太极元功”}。从而形成了“象形”和“物理”两大拳术理念,形成了“脱打”和“神打”两大拳种体系,形成了“盘破”、“神意”、“形意”、“太极元功”、“地伏拳”等拳种。而北魏时期出现的佛教少林武术,不过是吸收道教武术的一支,即“形意”拳种而来,是在道教“五行观”上的西化和发展的结果。因此,“天下武功出少林”完全是一个神话,“中国武术起于北魏”完全是对中国武术历史的无知。
  不但如此,老子手创的“盘破”技法,乃是寓攻防一体的武术手法之母,之源。它直接导致了道教武术后来的“勾盖”、“铙钵”等等手法的出现,和导致了庵教武术手法的“挑砍”、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的“提 掟”、僧门的“提箭”等等手法的出现。
  所以,老子不仅是武术理论家,也是武术践行者。老子的武学思想深刻的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武学文明,而且实实在在的左右着中国擂台武术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几千年来,它造就出了德艺双磬的中华武林,而令世界瞩目。
  三、几点结论
  几点结论: 
  第一、懂得“武术套路”并非就懂得武术。套路是一定武术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一定武术理念的打法,即法则和原则、方法和技巧,方构成其本质内容。故将套路与打法截然分割来,必然会流于形式,导致“花拳绣腿”。今天的体育学院、体工队等,将武术划分出了“套路专业”和“散打专业”。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如果说要细分,则应划分为“民教”{民教武术为伏羲所创;也包括长拳等北派武术}、“道教”、“佛教”{包括庵教}武术三大类别,甚至从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这样做,既能将套路与打法有机统一起来,又能保持中国武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第二、当代武坛中的“拿来主义”是对中华武术采取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中国武术和文化历来领导着世界的潮流,令世界瞩目。故在“拿来”上,唯独武术不能“拿来”。一旦“拿来”,中华武术和文化将不存“自我”,失去的将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坚持发扬民族传统方面,我们要向日本人学习。日本的柔道和相扑,哪一点有“与国际接轨”而降格以求的味道?日本人能做到的事,为什么当今我们中国人就做不到?说穿了,是因为当今中国武坛上的一些人不懂装懂,崇洋媚外,而又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所致。因此,浅薄无知正是“拿来主义”的深刻原因。
  第三、要振救国粹,重振中华武术的雄锋,必须做到挖掘、整理中国固有的武学文明,并向民间传统武术吸收营养,培植新秀,恢复中国擂台武术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的武学文化、武术传统继续保持下去,并发扬光大。

 

 

〉〉更多百家争鸣内容

 

百家争鸣热点
论武术科研学风
李紫剑答《精武》读者问(一)
截拳有道文似武,红楼无梦假还真
截拳有道文似武,红楼无梦假还真
韩起答《精武》读者问(一)
传统武术新模式


博武 中华苗刀网 世界散打王 中华苗刀网 铁禅门 海南省武术协会 中国武术
香港健康太极拳协会
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陈小旺太极网
国际健康运动联合会 成武功夫网


武术世界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2487号

联系电话:18673166139 邮箱:hxwzy@163.com QQ :806683959 微信号:majunxiang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