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孔方杰先生对我的影响 |
臧晓忠 |
1988年,我出游期间在河南郑州偶遇孔方杰先生,得传少林醉式打法(技法、心法、桩法、功法),当时孔先生58岁,以打卦相面及伤科为生,后因我不愿随其浪迹江湖而失去联系。
孔方杰先生从技击能力方面称得上是大师,但他并不是一个良师,主要因为他武功虽好,但厌恶武术界不以教拳为业,所以不擅长教学。他教我时多数情况是以对搏代替讲解,对搏时用毛巾缠手不用其它护具。坦白地讲,我对于孔先生的拳艺并不是当时一下子就完全认同的,因为那时自己阅历有限还以为武术界有不少高手,后来以孔先生关照的“先打后拜师”原则遍访各方,结果风范、技艺堪称大师的唯孔先生一人而已,我有“逍遥杀手”之誉及公开30秒印证之后,许多名家闻风拒战,令我对武术界的现状甚为失望,也更确信了当年孔先生的一些见解。这一点我在1993年出版的专著《铁禅门搏击腿功》中曾提到。
一、孔先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要求学生与他打过后再拜师学习的武师。“行不行手上见”、“看不惯就动手”、“跟他搞”,我教学生时一再强调的这些与孔先生“先打后拜师”的主张一脉相传。许多身为人师者练武多年都认为自己很能打,但他们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天天练套路等等却从未与人打过,平时靠嘴巴和个人表演(有时与学生作对练或发力演示)来吸引新学生,这与真实的搏击相去甚远。而为师者主动要求学生与自己对搏,一方面可以督促自己不能偷懒,另一方面也加深师生双方对性格、技术水平等情况的了解。以我的感受来说,交手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的重要手段(当然不是唯一手段)。可以肯定对老师将信将疑的学生是不会将这位老师的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的!
二、孔先生的一些认识颇有见地,思维方式独特,例如,他认为中国武术的奥秘在于内、外练有机的结合,更有利于人体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减少损伤尤其是内伤,即使到了比较大的年龄仍然有一定的水准能应对年轻人。又如他曾指出妙兴大师的“少林罗汉拳诀”绝非世传罗汉拳的拳诀,而是实战打法的要领总结,与罗汉拳套路无关——世传罗汉拳中没有脚似醉汉、身如杨柳的动作。再如,孔先生认为武术技击终究是“取巧之法”,不知道取巧只知道一味地增强所谓实力乃是下乘拳技,所谓较拳如较棋,高手相对唯有走险招才能致胜,常规的东西对高手是难以产生好的效果的。
三、孔先生打斗时风度飘逸绝无些许做作,距离感、反应出色让人几乎疑惑他是“超人”,移步贴近对方速度惊人,硬度方面不是铁人胜似铁人(其训练强调对骨骼的锻炼和实战中与其它各种技艺的配合。我在铁禅门中将放松训练和反应训练作为“入门四要”的内容,予以重点练习,这受到孔先生拳艺很大的启发,1991年四川的袁海跟我学习了两个多月,临别时深有感触:“一开始我觉得铁禅门的放松练习和反应练习没什么用,两个月对搏下来终于感到它们的重要性,可惜自己还没做好。”我学习了孔先生的经验并加以改进后,铁禅门的反应练习不仅可以锻炼被击一方的反应、心理承受能力、躲闪动作等等,同时也可以锻炼出击者的出拳技术动作(尤其是出拳的隐蔽性)。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可惜多年教学中只有少数人得其真味,多数人刚入铁禅门练上几天后便不练或很少练了,说来还是认识不够,曲高则和寡,由他们去吧。
四、孔先生轻视理论说教,重视实战经验。他认为经验是老拳师战胜年轻人的法宝,所谓“拳怕少壮”、“老不以拳脚为能” 都是强调人年老后体力衰退身体机能不如年轻人,那么年轻人就没有弱点吗?也是有的,经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集中有限的兵力攻击强敌的弱点,这其实与孙子兵法的某些主张相似。而且经验是需要个人体验和积累的,师傅把经验一古脑儿传给徒弟徒弟也会不以为然,难以直接形成徒弟的能力。铁禅门之所以以求实、刻苦、执着、自信为门训,重视对搏实践,主张多找对手,尤其是陌生的、水平高的对手搏击,都是缘于积累经验提高水平的目的,同时这也是铁禅门的学生、弟子鉴别武术界神功和神人的撒手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