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四大层次

  葉姐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理、法、效奥妙无穷。就武学价值而言,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武道中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就“武学价值”问题谈谈一得之见,以期与朋友们切磋交流。 
  从宏观角度来观察,武学价值分为四大层次,即:初级阶段的“防病、诊病、治病”价值;中级阶段的“强身、健身、防身”价值;高级阶段的“益寿、益智、益德”价值;超级阶段的“修儒、修道、修佛”价值。

  初级阶段:“防病、诊病、治病”价值
  有人认为,武术就是“杀人术”。这种观点不能说毫无道理,因为实战搏击正是中华武术的核心特征之一。当今中华武坛,能者辈出,强手如林,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地影响日见扩大。
  但是,“至阴至阳,至柔至刚”才真正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双向价值。武术既是“杀人术”,也是“活人术”。所谓“活人术”,就是指武术具有“防病、诊病、治病”的价值。事实上,真正的武道高人往往精通医术:一则可预防并诊治自己的伤病;二则也可助人为乐、行善积德。更进一层次讲,武学修为本身就应具备“防病、诊病、治病”这三大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武术爱好者虽有一定的武术功底,但却不注重养生之道,身体与很多体育名将一样伤痕累累。究其原因,一是功法、拳法选择不当,理本有偏。重发劲,轻养气,又怎么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二是练法不当,只学“杀人术”,不习“活人术”,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在武学实践中达到“防病、诊病、治病”价值呢?这里介绍两大诀窍。
  一是“松、通、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彻底放松,即使是在模拟训练与实战搏击时也应如此。久而久之,自然“松极而通,通极而空”。
  二是“清、净、定”。心意、意识时时处处清明灵敏。长期坚持下去,自然“由清入净,由净入定”。
  根据我对健康理论与健康技术的研究成果,人体疾病的根源有两个,相应的对策也有两个。
  “身病”的根源是气血不畅、不旺,对策是采用“松、通、空”这一诀窍调身;“心病”的根源是精神失调、失控,对策是采用“清、静、定”这一诀窍调心。身心皆调,形神俱妙,自然能获得“防病、治病”的效果。至于“诊病”功能,可在大小周天真正畅通后获得。

  中级阶段:“强身、健身、防身”价值
  中华武术是有明显的强身价值、健身价值与防身价值,这一点已经被世人所公认。毫无疑问,实战搏击始终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许多武学大家原本体弱多病,但刻苦习武之后,身体却日见强壮。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体在习武时处于较为高级的身心功能状态,气血通畅,精神健旺,自然神清气爽,百病不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想判断一个武道中人的功底,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他是否健康。如果面黄肌瘦、弱不禁风,稍稍运动一下就气喘吁吁,那么,要说他武功非凡、技艺超群,一般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学武之人,必须精通养生之道,并在功内、功外切实遵守,决不违逆;否则,功理、功法便有可能失之偏颇,重耗不重养,重散不重聚,学武反而成了损身减寿之举,实在有违学武初衷。
  中华武术不仅具有强身价值,而且具有健身价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健身”侧重强调变易身态、健美形躯,与普通意义上的“健身”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华武术的一招一式,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无论是缓慢还是迅猛,无论是阴柔还是阳刚,都符合人体的先天生理结构,都将极大地促进习武者身形的健美。这一点,与中华武术的“强身”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毋庸讳言,许多拳法、功法在功理上抛弃了“强身”与“健身”的特点,一味蛮练,始终难臻化境。其实,“强身”“健身”与“防身”是相辅相成的,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习武之人不懂得“强身”“健身”之道,就无法真正领悟“防身”的精妙之处。那么,具体如何进行“强身”“健身”呢?法无优劣,契机者妙,介绍两种特殊技巧,供习武同道参考。
  技巧之一为“拍打术”。拍打术的功效极广,既可通气活血,又可强筋壮骨。悟性高者,还可由此练成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上乘抗打内功。总之,拍打术在“强身”“健身”“防身”方面有着特殊的价值。方法很简单,就是全身拍打。要诀是:
  (1)从头到脚,先左后右,先前再后,无微不至地拍打;
  (2)拍打力度适中,身体特别健康者可稍稍用力,一般人以轻巧为度;
  (3)节奏快慢可自行掌握,一般控制在每秒钟三下;
  (4)每天三次,每次十分钟;
  (5)全身心放松,施加“健美”“强壮”之类的良性意念。
  技巧之二为“收缩术”。收缩术可增强肌肉的伸缩力,对“强身”“健身”“防身”大有裨益,方法是:咬紧牙关,缓缓吸一口气,在吸气的同时收缩腿部、臀部、腹部、肩部肌肉。在闭气状态下坚持一会儿,然后呼气放松。反复练习36次。收缩术功效强烈,不宜盲目自练。如一味憋气努劲,反而容易出现诸多弊端。

  高级阶段:“益寿、益智、益德”价值
  武道高低,自古难有定论。如果囿于少林、武当、峨嵋、青城之类的门派纷争之中,则注定难以明晓自己的真正境界。天下武道是一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泰拳、柔道、截拳道、跆拳道、空手道、自由搏击与中华武术并无本质区别,应求同存异,共同追求武道的至高境界。
  真正通晓武学真谛的老前辈,一定能将武功保持到很高的年龄。不仅如此,真正的武学研修还有明显的延年益寿效果。据我所知,有一些老前辈的秘诀之一就是行拳时采取体呼吸、毛孔呼吸的方式。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战中的能量损耗问题,效果自然非同寻常。许多老前辈一直到寿终,其体力、武功都非普通年轻人所能比拟。个别窥道之人竟能以百岁高龄,在生活自理之余还天天济世疗疾,这才是真正的长寿效应。
  武学具有明显的益智价值。古往今来,高层次的习武者大都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真功凭苦练,奥妙赖深思。没有高的悟性,就难以达到高远的境界。武学修炼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头脑的修炼也必不可少。习武娴熟之后,脑部气血异常通畅,神思敏捷,犹如泉涌。在这种情况下,学武者智慧开发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况且,习武只是一种手段,生存才是目的。所谓“拳脚小功夫,容忍大丈夫”,是非常有道理的。不悟做人之理,习武又有何用?况且大凡宗师人物,都极有创新意识,能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创一套东西。至于一介武夫大字不识者,虽然比比皆是,毕竟不是正道。因此,学武者必须注重智慧层次,并以此作为衡量自身境界的标准之一。很多人一开始就忽视了习武的益智价值,甚至终身不知其理,出现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悲剧。
  武学研修具有突出的益德价值。学武之人必须先学做人,特别是中华武术更重道德。让人我不弱,德高功自高。功夫到了上乘境界,心性修养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德”有两种:一种是社会道德,主要解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一种是自然道德,主要解决人与宇宙的关系。一般人往往将“德”局限在社会道德的范围,忽视了更高层次的自然道德。武学高手的心态可以用四至要诀(至阴、至阳、至柔、至刚)来概括,也可以用“三不标准”(不伤天害理,不违法乱纪,不损人毁已)来衡量。到了这个地步,确实对世间万事、万物满怀慈悲心肠:“无缘大慈”谓之“慈”,行善助人已无需任何理由与借口;“同体大悲”谓之“悲”,别人有丝毫痛苦,自己也感同身受。这种德行、这种心性确实只有武学修养极高的人才有可能达到,理应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榜样。

  超级阶段:“修儒、修道、修佛”价值
  从本质上看,中华武术与儒家、道家、佛家多有共通之处。儒家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强调“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家强调“虚无生自然,自然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又强调“叩齿咽津、咽津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合道了境”。佛家则强调“了境成佛,佛度众生”,主张“自觉觉他,自度度人”。武学研修达到一定境界,必然要涉及到以上内容。道理很简单,真正的武学研修必须妥善处理好形与神、性与命、社会与道德、个人与宇宙的关系,而儒、道、佛三家的许多实践经验异常丰富的前辈对此则有很深的心得。
  在讲究气运这个问题,武学与儒家是完全相通的。儒家特别强调养气,正所谓“吾善养我浩然正气”。马礼堂老先生内功深厚,其养气功是儒家功夫的正宗嫡传。马老生前武功高超,多次以老击少,武术界尊其为“坦克”。根据马老的体会,内功修为的深浅直接决定了武功层次的高低,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武学与道、佛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按照武学的眼光来看,道家、佛家的境界主要是内功修为,正好可以弥补一般武学的不足。武术界有一句名言:“初学三年,打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道传无心者,佛接有缘人。只有以虚心的态度研究儒、道、佛,才能从中汲取对武学研修极其有益的养料。当然,我并不提倡学武之人信奉宗教。在借鉴儒、道、佛的武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鉴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学武与读书相似,必须钻得进去又钻得出来。否则,就只能成为“武呆子”与“书呆子”了。

 

 

〉〉更多武术文摘内容

 

武术文摘热点
论新时代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5年,中国武术稳步推进
心中长剑
心中长剑
心中长剑
一个时代的“太极”光辉 ——刘


博武 中华苗刀网 世界散打王 中华苗刀网 铁禅门 海南省武术协会 中国武术
香港健康太极拳协会
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陈小旺太极网
国际健康运动联合会 成武功夫网


武术世界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2487号

联系电话:18673166139 邮箱:hxwzy@163.com QQ :806683959 微信号:majunxiang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