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答《精武》读者问(二)

  精武  


    问:韩先生异常强调对抗训练,认为拳术技能必须经过对抗训练才能在技击中熟练使用,请问您的依据来自哪里?
  答:我的依据,一来自运动科学,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二来自事实。
  拳术技能所以必须经过对抗训练才能在技击中熟练使用,乃受制于拳术技能的特殊性,要解释拳术技能的特殊性,涉及到运动技能的分类,在运动生理学或者运动心理学里,把运动技能分为“开式运动技能”和“闭式运动技能”两种(此外还有其它的分类法,请参照运动生理学或运动心理学),这两种运动技能的特征和区别,大体归结如下:
  (一):在使用闭式运动技能做动作时,不受对手干扰,不必改变预定的技术动作,如体操、武术单人演练等等由单人来做的运动,都具有闭式运动技能的特征;在使用开式运动技能做动作时,则有对手对你实施干扰,你这时候的动作,要随对手的干扰而改变。足球、拳击、摔跤之类的对抗性运动,使用的就是开式运动技能。
  (二):运用闭式运动技能时,能够预知,在运动结构上多属于周期性重复动作,像体操,武术单人演练、拳械对练等等,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都是事先知道,编排好的,这一场比赛可以重复上一场比赛;运用开式运动技能时,则不可预知,在运动结构上没有可重复的周期性,譬如拳击比赛,在某一时是进攻还是躲闪,是左直拳进攻后转入防守还是闪躲后还以左右摆拳------完全无法预知。运用开式运动技能的运动,这一场比赛中的运动结构不可能完全复制到下一场比赛中。俗白点说,足球、拳击、摔跤比赛没有重样的。
  (三):人做闭式运动技能动作,譬如体操、武术单人空练,只需要“本体感受”来调节(本体感受是“本体感受器”对肌肉、韧带、关节等缩短、放松、拉紧的感知,本体感受器是分布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的感受器);而开式运动技能在做动作时,是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其中又以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凡对抗类的运动,如拳击、足球、摔跤等皆是如此(这一段话因为涉及到运动生理学中有关“感觉与神经机能”的知识,大家或许有些费解,但它是理解“武术要不要进行对抗训练”的关键)。
  开式运动技能(如拳击、足球技能),比闭式运动技能(如体操、武术单人演练技能)复杂。
  大家把开式和闭式这两种运动技能做一对比,会脱口而出说:拳术技能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没错,很明显,拳术技能在运用时(即在武术技击中):(1):会时刻遭受对手的干扰,你的技术运用要随对手的改变而改变。(2):拳术技能在打斗中如何施展不可预知。(3):人在打斗中,无法只关注“本体感受”,必须时刻紧盯对方,寻隙进攻或提防对方的拳脚,或在近身击打中做身体的俯仰闪转或兼以出拳踢腿,就是说,人在打斗中要依靠“以眼睛的视觉分析器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
  有一个运动生理学的常识是大家熟悉的(武术杂志上多次有人提到),这个常识就是: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在神经系统中建立对该运动技能的条件反射。说得细致一点,是在大脑皮质形成一个系统,使之对该运动技能产生“自动化” 反应(也叫运动的“动力定型”)。这么讲其实仍然很粗略。
  这就告诉大家,你练的是开式运动技能,就要在大脑皮质形成开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如果是练闭式运动技能,就要形成闭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也即:练拳击,要在大脑皮质建立拳击技能的动力定型,而不该对大脑皮质胡乱影响,去形成什么非拳击技能的动力定型,错误的定力定型形成了也没有用。
  那么拳术技能呢?很明显,既然拳术技能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既然拳术技能的运用要随对手的变化而改变、不能事先预定、且要调动“以视觉分析器为主导的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那么拳术的技能训练,当然就要对应这三点特征来进行,在大脑皮质中建立对这三点特征的动力定型。
  拳术技能(包括足球技能、拳击技能),怎样才能实现开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呢?这一点其实参照包括武术在内的各项运动的训练即可得知,假如非要理论依据的话,那么,我告诉大家,不管是依据运动训练学原理,还是依据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原理,总的原则是:训练模拟实战。
  只有通过模拟实战的训练,才能使运动技能形成适应实战的动力定型。
  在拳术训练中,对抗训练是对实战的模拟。在拳术训练中,除了对抗训练,任何一种训练都无法模拟实战,就是说,拳术中的任何一项训练都无法代替对抗训练的作用。

  问:看韩先生的文章,经常是大张旗鼓地吆喝对抗训练,指斥不设对抗训练的拳是假拳。我练武术十几年,虽然没经过对抗训练,但也拳法熟练,难道我练的拳不能用于技击?如果是,请问道理何在?
  答:你的拳能不能技击,去跟人打几次不就知道了。你拳法能施展到技击中,证明你的拳管用,不能施展,则无用。这个事你或者我说了都不算。
  这种验证关键看你能不能把拳法施展出来。如果不能施展,只是依仗着身高体壮,即使打赢了也不说明问题。就像马路上两个没练过的人打架,最后总有一方获胜,但你能说获胜者拳技熟练吗?他根本连练都没练过嘛。
  其实你看了我上一问答——掌握拳术技能为什么必须经过对抗训练,你对自己提的问题就该明白得差不多了。
  如果非要问我为什么离开了对抗训练就不行,就无法使单人空练已经精熟的拳技用之技击,原因是,一旦离开对抗训练,你在拳术技能上的训练,走的是我前述的闭式运动技能的路子,因为:
  (1):空练缺少对手的干扰,你的动作无法做到随对手的变化而改变。
  (2):你空练时,做什么动作都是事先知道的,不具有开式运动技能“无法预知”的特征。
  (3):你在单人空练的过程中,只是本体感受器发挥作用,而非开式运动技能(拳术技能)所要求的“以视觉分析器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工作”。就是说,你单练时,你注重的只是感知自身肌肉、关节等等的变化(即本体感觉),而技击恰恰要求你降低对自身肌肉、关节的感知,而把关注的重心由自身转移到对手身上,充分发挥视觉感受、前庭感受等等的功能。在技击中关注自身感觉是要挨打的。
  因为单人空练属于闭式运动技能,尽管你拳法练得很熟了,但从神经系统来说,你大脑皮质建立的是闭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与技击所需要的开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果你还不明白,你可进一步从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神经过程的泛化与分化等等角度去理解。比如说“抑制”,在抑制里包含一个“延缓抑制”。这一术语什么意思不解释了,我举例说明,譬如在激烈的技击中,大家都知道,你进攻或躲闪的时机,你截打或闪打的时机,是既不能早也不能晚,要恰到好处。而要想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从运动生理机制来讲,你必须在大脑中建立“延缓抑制”(请参照运动生理学)——不同的运动技能要求建立不同的延缓抑制,体操、拳术空练建立的是体操、拳术空练要求的延缓抑制,足球、武术技击、拳击建立的是足球、武术技击、拳击要求的“延缓抑制”。而足球、武术技击、拳击等对抗类运动的延缓抑制只能在对抗训练中建立——非对抗训练建立的则是非技击的延缓抑制。
  唠叨至此,我想这位读者及大家已能明了为什么离开对抗训练就学不会技击了。
  如果有谁认为武术训练可以超越人的运动生理、运动心理,可以不要对抗训练,我请你举出实例来,哪怕找出一个成功的例子也行。
  从足球、拳击、摔跤到散打、击剑、跆拳道,所有具有开式运动技能特征的运动技能,只要离开对抗训练就无法掌握,所以,同样具有开式技能特征的拳术技能,离开了对抗训练也无从掌握。这跟你是练什么拳的,跟你是王芗斋、尚云祥、吴秀峰还是普通武术爱好者,统统没有关系。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拳术,都无法超越人的运动生理机制。
  说起来,对抗训练乃掌握拳术技能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简单到如同“太阳是从东边出来的”常识,而这么简单的常识竟引起武林巨大的困惑,需要我们掰开揉碎地探讨,这实在是武术的悲哀。
  武术一旦抛弃对抗训练,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它使所有的武术爱好者无一幸免地陷入噩梦,练一辈子也是白忙活。
  所以,有没有对抗训练,是识别真假武术最直观的方法。

  问:韩先生,我练武起步的年龄比较大,已经20岁了,还有希望练成高手吗?
  答:如果你只想成为业余高手,希望尚存。如果你把目标定位在进专业队,比如想当专业散打运动员或参加K-1比赛什么的,20岁起步为时已晚。
  我们先来解释20岁起步为什么进不了专业队,大家知道,专业(职业)比赛对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想成为专业拳手先要练就专业水平的身体素质(即功力),而专业水平的身体素质必须在15岁以前开始训练。
  专业水平的身体素质所以要在15岁以前开发,是因为身体的各项素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它们的最佳发展时期,都在15岁之前,你比如说反应速度和移动速度,最佳发展时期在7~14岁。力量中的绝对力量,11~13岁期间增长速度最快(此仅指男孩)。爆发力以7~13岁增长速度最快,到16~17岁增长速度下降。所以说,想大幅度提升爆发力、绝对力量、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在年龄上一定要及早。另外,要及早发展的还有灵敏性,因为灵敏素质在性成熟之后开始下降。又由于灵敏性受协调能力影响很大,而提高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在9~14岁,这又提醒大家,练灵敏性也要及早别赶晚。至于耐力,男孩在11岁和13岁分别出现两次发展高峰,过了15岁,耐力增长缓慢。柔韧性不提了,谁的柔韧性好,一准是小时侯练出来的(以上数据引自2002年版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和马东梅著《运动训练学基础》二书)。
  这就是说,要想使身体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达到自身生理的顶峰,必须在15岁以前开始训练。过了15岁,身体素质发展的空间和能够达到的高度就有限了,由此丧失成为专业拳手的可能。
  至于为什么20岁开始练有希望成为业余高手,原因很简单,业余圈的人譬如武林,普遍的水平低。这个圈子的人即便是从十五岁以前开始练,限于各种不利的条件,譬如训练水平低下,缺乏高水平的比赛,训练时间不够,难以长年坚持系统训练等等,也极难具有专业水准。
  在低水平的圈子里混,常常是你只要练出了中等的技击能力,就很容易见一个打一个,由此冒尖。成为业余高手的秘诀是,狠抓对抗和身体素质两项训练,因为在武林圈子里,尤其是玩流行的传统武术的人,普遍不练对抗和身体素质。

  问:我请教一下韩先生,练武术要想成为高手,至少要练多少年?
  答:不管你是想成为专业拳手,还是惦着称霸一方武林做个业余高手,都至少要练五年。高手没有速成的,能够在一年速成的只是基本的技击能力。
  大家知道,练武术,最主要练的两大项,一个是武术技能、一个是武术功力(其次是战术、心理和武术智能)。偏偏技能和功力这俩东西,练起来非常吃工夫。
  我们先来谈技能,有必要交代一句,武术技能指的是在对抗中运用技术的能力,可不是指演练、说手。你要想成为高手,在技能上就要练到在对抗中的熟练运用。不能在对抗中熟练运用,成不了高手,练什么也成不了高手。而掌握高水平的技能有一个前提,要求你的技术运用练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动力定型)。那么,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需要练多少年呢?恰好我手头有一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动心理学》(2004年版),我从书里给大家转引几句——“对于一种运动技能,如弹琴、打字、驾驶汽车等,要达到熟练必须经过1000~1500个小时的练习,即可以熟练地运用该项技能。这仅是指一般性的熟练而言------而在竞技运动领域,要形成一种能够在比赛中灵活运用的技巧,显然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拳术技能因为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技能,要想熟练掌握,1000~1500小时“显然”是不够的。
  而超过1000~1500个小时的练习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假如你每天花一个小时练技术,一年练333天,至少要练4年(练1332个小时)。当然我这是粗算,而且是以中等资质来算的,人跟人的天赋条件不一样,有的人练得快些,有的人练得慢点。
  这么讲了之后大家也就明白,一个天赋中等的人,要想在武术上有所成就,仅是技能掌握这一项,就不能少于四年(大约)。
  有人说,我要是一天练两个小时技术呢?达到自动化的年限不就缩短了一半?能一天练两个小时技术当然好。可是不要忘了,在拳术技术练习的同时,我们还要练功力呢。一般来说,技术训练与功力训练的比例是1:1(在专业训练中, 这个1:1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要随时调整,在训练的准备期约为2:3,在比赛期则调为3:2,请参照运动训练学)。我们就按1:1的比例来谈,如果你拿出两个小时练技术,则意味着你还要再拿出两小时练功力,兼之每次训练前二、三十分钟的拉韧带往往不包括在功力训练里,那么,练两个小时技术的人,意味着他一天要练4小时零20分钟。请问诸位,除了专业(职业)拳手,有几个人能一天拿出4小时20分钟练拳?
  对于业余练武术的,你即便上班之外什么都不干了,每天咬牙坚持四个半小时,还有一个训练质量的问题。不能保证质量,你练四个小时的效果,还不如高质量的练两个小时呢。所以说,还是一小时技术、一小时功力比较现实(需要强调的是,技术与功力的1:1,是指一周或一个月内两项训练的比例,不是指每天,技术或功力不用每天都练。请参照运动训练学)。
  功力,身体素质训练要搞多少年呢?想当专业拳手的人请参照上一问答。对于广大的爱好者来说,尤其是过了18、9岁的人,要想把你剩余的功力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也得练个两三年。
  力量训练快一些,一年半载就差不多。练耐力慢多了,需要三年,尽管业余爱好者如果不参加比赛,不需要最佳的耐力,但基本的耐力你得有,因为武术技击的很多训练是在无氧代谢状态进行的,缺乏一定的无氧耐力你练不下来。而无氧代谢能力(无氧耐力)是以有氧代谢能力(有氧耐力)为基础的,所以耐力还得当成一项内容练,哪怕你每次只练20分钟,一周练三次呢,你也不能放弃。
  速度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力量,用句运动生理学的话说:没有力量就没有速度。离开力量峰值,别谈最快的速度。这就意味着,练速度需要的年头无法短于练力量。
  灵敏性要练多少年更难有准确的说法,因为灵敏素质的综合性更强,它受爆发力、动作速度、反应速度、技能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既然受这么多因素的制约——连技能水平都会影响灵敏性,大家说,这以众多素质为基石的灵敏性,不也得练3年啊(当然是与其它素质混着练)?
  虽然技能和功力两项是核心,但战术、心理、智能三项“软件”的能力也会影响你武功的发挥,而且战术、心理能力对武功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譬如当你面对一个各方面能力远不如你的人,战术、心理对你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手若换成一个技能、功力跟你半斤八两的人,战术、心理的价值就会突显出来,这时你原先在技能功力上的优势变成零,打斗已异常艰苦而微妙。这样的打斗,就看谁的战术运用灵活,看谁有超强的心理调控能力。
  武术智能主要指对武术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武术智能本来不是决定人武功高低的重要因素,但在武林,尤其对于练传统武术的人,由于武术本身的混乱,武术智能升级为一项很要紧的能力。武术爱好者的现状告诉大家,缺乏对武术的正确认知,无力辨别真伪训练方法,最容易被人引入歧途,把工夫下到无用之处。所以在武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集名声与实力于一身的高手,都是在武术智能上出类拔萃的人。
  武术智能因为受年龄、文化程度、自身武功水平等因素影响很大,以致武术智能的成熟往往需要比练技能、功力更长的时间。
  假如你不幸身在武林,又一心想成高手,那么你的训练,就要以识别真假武术为前提,以技能、功力为核心,以战术、心理为辅助,全面展开训练。这样的训练,少了五年,没有人能够成功。

  问:韩先生在“答《精武》编者问”里说,您的学生有很多人练一年就能打,有的人还很能打,他们是高手吗?
  答:一年造就不出来高手,这是肯定的。一年只能使接近高手的人成为高手。我的很多学生能打甚至很能打,是定位在武林圈子,是与普通的武术爱好者比出来的。
  我说的能打,指掌握了基本的格斗能力。离高手距离还很远。
  至于有人跟了我一年就很能打,是因为他们追随我之前就有身体和技术两方面的基础,比如我的两个学生,一个在来我这之前已拿过2005年“武林风”70公斤级散打冠军。一个从小练过短跑、击剑和散打。对很多有基础的学生,我所做的,一是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好上加好,二是纠正技术细节和增加必要的技术训练,三是进行各种由简单至复杂的对抗训练。
  他们有的人综合条件很好,如果心里追求再高些,能多投入一些时间训练,完全有希望达到高手水平。无奈受工作家庭等原因拖累,他们连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训练都难以保证。不过我从来不责怪他们,练武术毕竟不是工作,他们能矢志不逾地跟武术不离不弃,已经是我的好学生。

  问:依韩先生之见,传统武术和现代散打谁厉害?
  答:找一百个练传统武术的,再找一百个练散打的,让他们按一定规则捉对厮杀,不就比出来了?这样的比赛如果有财团介入,照足球、泰拳的模式搞职业对抗赛,能红火起来也说不定。
  在规则制定上,考虑到全球搏击类比赛的发展潮流是既要人道又要好看,二者舍弃哪一头也干不成。所以像老武林热中的一些明显有违人道的技法,比如戳眼、踢裆、反关节伤害什么的,必须放弃。而像“武林大会”不许打脸的规则,因为有失观赏性,则必须取消——说到打脸,其实不惟“武林大会”,凡不许打脸的格斗类比赛,譬如跆拳道、空手道(指一些不许打脸的比赛)、柔道、摔跤,观众都不爱看。不打脸的格斗类比赛是与真实的格斗差距最大的,在激烈与精彩的视觉效应上远不如有打脸的格斗类比赛。如今能让大家掏钱买票进场的搏击大赛,像K-1、终极格斗、泰拳、拳击、散打王,都是允许打脸的。打脸是吸引观众的前提。
  传统武术和散打双方谈规则,我看终极格斗的模式可供参考,去年年初中央电视台不是转播过第四届(?)中国式的终极格斗?拳、脚、摔、地面战、膝顶(可以考虑加上使肘)一齐上,不分回合,输赢不看点数,以自动认输或处于明显劣势为准。这种规则不管对传统武术还是对散打,谁都没有明显的吃亏占便宜,双方不适应的程度半斤八两。
  不过,这样的对抗赛打不了几年,名义上的“传统武术对散打”就会丧失它的意义,因为在相同的规则下,双方很快会打成同一种拳术——双方会逐渐丢弃不适应规则的技术,同时吸收对方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技术。这时候,双方的任何一方也不会为了自尊而放弃学习对方先进技术的机会,除非他情愿接受失败。而技术动作恰恰是无法保密的,你的技术只要比赛中亮相,对方教练就可以一眼抓到学会。能保密的只有训练方法——使技术发挥效力的训练方法。
  到这时,原先的比赛名存实亡,不管如何给比赛重新冠名,该项比赛都从名称到形式上变成不遮不扣的武术比赛。

 

 

 

 

〉〉更多百家争鸣内容

 

百家争鸣热点
论武术科研学风
李紫剑答《精武》读者问(一)
截拳有道文似武,红楼无梦假还真
截拳有道文似武,红楼无梦假还真
韩起答《精武》读者问(一)
传统武术新模式


博武 中华苗刀网 世界散打王 中华苗刀网 铁禅门 海南省武术协会 中国武术
香港健康太极拳协会
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陈小旺太极网
国际健康运动联合会 成武功夫网


武术世界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2487号

联系电话:18673166139 邮箱:hxwzy@163.com QQ :806683959 微信号:majunxiang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