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答《精武》读者问(四)

  精武  


    问:韩先生在2001年的《精武》里曾说:“传统武术是被拳击打出散打擂台的”,您这么讲,是对传统武术有成见吗?
  答:说“传统武术是被拳击打出散打擂台的”,只不过是把一个曾经发生过的事实转述给大家,与成见无关。要知道我本人就是练传统武术的。
  如大家所知,散打里的骨干拳法如直拳、摆拳,从技术动作到相应的技能训练、身体训练,都是借鉴拳击而来的,并不存在对传统武术的继承。
  这一现象本身,向我们提出了两个疑问:
  疑问一:传统武术里本有类似直拳、摆拳的拳法,如少林拳的直冲拳、八极拳的撑捶、形意拳的崩拳等(以上为直拳类);摆拳类的如八极拳的掼耳、少林拳的单峰掼耳等等。同时传统武术也有自己的技能、身体训练法,既然如此,散打何以舍近求远,绕过本土数不清的拳种而去师法外来的拳击呢?这是为什么?
  疑问二:武术散手(散打)比赛初兴时,其宗旨是弘扬传统武术技击,比赛的大门也是朝向传统武术敞开的,对比赛倾注最大热情的也是传统武术,其参赛拳手也是来自传统拳派(当时我国尚未有散打这一拳种,少数练拳击、摔跤的人则是打着传统武术的名义混进比赛的)。问题是,在为弘扬传统武术的擂台上,何以没出现传统拳法压倒性摧垮拳击的场面?反倒让拳击占了胜场?要知道,我们的传统武术不论哪一门,其“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一向是以博大精深而自诩的,为什么在本该展示博大精深的时候,博大精深的八极、太极、形意少林八卦通背“拳法”统统谦逊起来,收敛起自己在“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中表现的狂傲,纷纷趴在地上向拳击拱手称臣? 是谦虚还是低能?
  我先谈第二个疑问,几个月前一位练意拳的朋友跟我说:假如当年的比赛是八卦掌拳法占绝对优势,那么今天的散打,其拳法技术肯定就是八卦拳法;如果当年是太极拳法在台上见一个灭一个,不用说,大家准会一窝蜂去师法太极,那么现今的散打在拳法上就会是清一色的太极拳法模式,散打的拳法训练也肯定要采用太极拳的训练法。
  这位意拳朋友的话妙不妙?把道理一杆子捅到底了吧?请大家包括这位提问的朋友试想一下,倘若在当年的散手比赛中,不是拳击占绝对优势,而是八极撑捶、掼耳(或太极、形意、通背、八卦、少林等拳法)威风八面横扫一切,散打怎么会舍弃八极拳法(或太极、形意、通背、八卦、少林等拳法)而去师法拳击呢?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人,明明八极拳的撑捶、掼耳(或太极、形意、通背、八卦、少林等拳法)把拳击的直拳、摆拳打得抱头鼠窜狼狈不堪,但大家就是看不上眼,死活要去学挨揍的拳击?傻子都不会这么干吧?
  讲透了第二个疑问,第一个疑问也就不解自明,没错,传统武术确实有类似直拳、摆拳的拳法,无奈它们从技术细节到相应的技能训练、身体训练,均已难应付擂台实战,全面落后于拳击。倘若不是这样,而是传统武术在技术细节、技能训练、身体训练等全面优于拳击,比拳击更适应擂台实战,那么散打干嘛要放弃“先进”的传统武术而选择“落后”的拳击呢?于理不通嘛。

  问:韩老师,您在文章中经常提到传统八极拳要练铁牛耕地,请问,它和现代散打练习的卧推,哪种训练功效好?
  答:这要看你偏爱拳法还是摔法。倘若你爱使拳打,那么你的训练安排,最好以快速卧推为主,以铁牛耕地为辅——不管是屈伸的、还是拳脚跳起来的铁牛耕地。
  倘若你擅长抱摔什么的摔法,那你最好倒过来,以铁牛耕地为主,以卧推为辅。
  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在运动解剖学中找到。粗略地说,当我们出拳打人,用于出拳的肌肉群是做“近固定”收缩,而做卧推(不论快慢),这些肌肉群正好与出拳相合,是做“近固定”收缩。摔人则与用拳打人相反,当我们抓住对方往外摔时,上肢肌肉为“远固定”收缩,而铁牛耕地——屈伸不很快的铁牛耕地,恰恰为远固定收缩(拳脚跳起来的铁牛耕地,肌肉收缩的情况比屈伸的铁牛耕地复杂,在此略去)。
  我所以提出这个在武林中极少有人提出的“近固定、远固定”问题,是因为力量训练涉及到技术动作,而不论运动解剖学还是运动训练学都提醒我们:力量训练要结合技术动作的发力特征。而肌肉是做“远固定”还是“近固定”收缩,恰是发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必须加以区分,否则即是瞎练。

  问:韩老师,我过去是练摔跤的,经常做俯卧撑,但自打一年前开始练八极拳,师父却让我把俯卧撑改成您讲过的那种拳脚都跳起来的铁牛耕地,请问我要不要改?
  答:你师父给你改的没错,你就照他说的练。
  从运动生理学或运动训练学来看,俯卧撑和手脚跳起来的铁牛耕地虽然都属于动力性力量训练,但它们又有区别,俯卧撑(屈伸速度不很快时)练的是动力性力量中的重力性力量,即俗称的推拉力。手脚跳起来的铁牛耕地,练的是动力性力量中的爆发力。
  摔跤所以重视练俯卧撑(主要用以发展上肢力量),是因为在各项身体素质中,力量的重要性是排在第一位的(见贺子文著《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原理》,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呢,虽然也包含摔法,毕竟以踢打为主,对爆发力的重视程度超过重力性力量。
  当然我这仅是粗略地解释,事实上摔跤也重视爆发力训练,有人甚至认为摔跤的力量训练也要以爆发力为主。即便如此,武术仍然比摔跤更强调爆发力。
  我所以这么讲,原因在于“摔”与“踢打”属于不同的运动形式,按照运动生物力学的分类,人在实施摔法时,上肢是做“推、拉”动作,而拳打脚踢,上下肢是在做“鞭打”动作。做“推、拉”动作,既可以使用重力性力量(推拉力)也可以使用爆发力,鞭打动作却不然,鞭打只能由爆发力完成。看现实中的比赛即是如此,摔跤当中,既有使用爆发力把对方猛然摔倒的场面,也常见一方通过推拉力(重力性力量)将另一方“慢然摔倒”。武术的踢打不然,拳打脚踢要想得手,非爆发力不能达成。
  武术比摔跤更重视爆发力的原因还有,双方对速度素质的要求不一样,武术这项运动是个速度狂,极端追求快速,不但“反应速度”要快,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拳脚、步法、身法的速度)也要快速。相比武术,摔跤对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要求却一般。而武术所追求的拳脚速度、步法速度、身法速度,恰恰离不开爆发力,必须借助爆发力的提高而提高。
  当然,如果你练拳以后仍偏爱摔法,那么俯卧撑和手脚跳起来的铁牛耕地,你就可以两种都练。

  问:我和一帮朋友聊到武术时,有朋友说:跆拳道是花架子,传统武术更是花架子。说时朋友故意看我一眼,因为我就是练传统武术的,而且十几年没练出功夫,朋友的讥讽令我既气愤又无奈,请问韩先生,我怎么才能为传统武术争口气?
  答:你的情况很典型,类似的痛苦我经常能从爱好者口中听到。小伙子们一方面觉得传统武术理论深奥、训练手法高明。另一方面迷茫于这深奥与高明得像飘在天边的云,自己看得见够不着,多少年来没练出一点功夫。
  不过,小伙子们的迷茫苦闷只藏在自己的内心,就是说,当他们独自思索武术时,能放纵自己对“深奥与高明”的怀疑,一旦遭遇旁人尤其是没练过武术的人贬低武术,他们就接受不了,忍不住要为武术辩护。无奈,小伙子们只能用理论去做滔滔不绝的雄辩,而无力用拳脚为武术作证。这种尴尬给他们造成更深的痛苦,因为没练过武术的人既不爱听也听不懂你的高明理论,争辩到最后,对方往往会不耐烦地说:“行啦,光拿嘴说没用”,要求你用拳脚来证实你的高明。
  所以说,要维护传统武术的面子,最好的办法是尽快练出实战功夫来。不过,仅你一个人练出实战真功仍无济于事,“传统武术是花架子”的坏名声非你一个人能够挽救,要想扭转大众的看法,惟有爱好者普遍练出格斗能力才行,试想,倘若练传统武术的人,十个里有六七个能打(具有基本的格斗能力),还会有人说传统武术是花架子吗?

  问:韩老师,您为什么提出练力量要采用“超负荷”原则?
  答:这位朋友你高抬我了,超负荷原则不是我提出来的,我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它是运动生理学关于运动训练的一个普遍原则。
  从运动生理学来讲,当做力量训练——譬如肩负杠铃深蹲时,假如起初50公斤的杠铃对你是最大的负荷,你竭尽全力才能站起身,那么训练一段时间后,你力量增长了,能连着做十次了,这50公斤便不再是你的最大负荷。你倘若继续使用50公斤的杠铃练习,则不足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你的肌纤维参与收缩。而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肌纤维收缩,最大肌力(绝对力量)便不再增长。要想继续提高力量,只有采用超过50公斤的负荷进行训练。也许有人问,维持50公斤的负荷不增长力量,那么增长什么呢?增长“力量耐力”(见运动生理学)。
  力量耐力,简单地说就是持续用力的能力。但这个“持续用力的能力”对于爱好者,不如力量有价值。因为“持续用力的能力”主要用于打比赛或长时间的打斗,而爱好者一般不上擂台也难得进行长时间的打斗,故没有必要特意发展力量耐力。
  相反,力量(绝对力量)对于武术爱好者的用处却很大,力量既决定着大家踢打撕斗的力度,又直接影响击拳踢腿的速度(即动作速度),同时直接左右着步法的移动速度(即位移速度)。另外,要想最大限度地发展爆发力,离开绝对力量也不行(见运动生理学)。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当然要先在力量上下工夫,而把力量耐力远远地往后排。
  最后,大家要记住,超负荷原则不仅限于力量训练,武术中的任何一项训练,都要遵循超负荷原则,否则效果大打折扣。

  问:韩先生,听说您的学生很能打,请问,他们打得过全国散打冠军吗?
  答:这要看是业余的冠军还是专业的冠军。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我有一位学生在来我这之前曾拿过2005年“武林风” 70公斤级散打冠军。他和我一些学生(体重比他小)打对抗,双方是五五开,属于同一水平。但论技术的细腻程度与合理使用,他要差一些。
  至于和专业的散打冠军比,这样的比较对我的学生非常不公平。别忘了,我的学生是业余的,他们要工作或上学,有的还拖家带口。专业拳手呢,训练就是他们的工作,人家不用愁吃喝整天一门心思就是训练,业余的可能这么练吗?让业余的和专业的比,完全不讲道理。
  还有,专业的散打拳手,尤其是具有全国冠军潜力的拳手,都是千挑万选来的。体育界有一句话“选材是成功的一半”,天赋、身体、心理、年龄差的人,你想练,人家教练都不收。我一个平头百姓,有条件这么挑肥拣瘦吗?
  谁要吹嘘能培养出打败全国专业散打冠军的学生,他最好带着学生去参加专业的全国散打锦标赛,在擂台上把上届冠军打败。如此铁证如山,不证自明。

  问:韩老师,我是练八极拳的,我师父让我练仰卧起坐,身子左右拧那种,他说是为配合掼耳这个动作,我师父说的对吗?
  答:你师父说的没错。如众所知,使用掼耳(类似拳击摆拳),要想打出惊人的力度,必须有身体拧转配合发力才行,而躯体的左右拧转,主要来自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的工作,左右拧身的仰卧起坐,练的恰好是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拧转身体发掼耳与拧转身子做仰卧起坐,二者的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都是“下固定”收缩,就是说,力量训练与发力特征吻合。
  另外,传统的拧大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拧大缸的力也主要来自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同时它们也是下固定收缩,与掼耳的技术动作恰好相合。
  再有,把传统的石担或者杠铃架在肩上,左右转动身体,对于掼耳来说,也具有与左右仰卧起坐和拧大缸相同的功效。
  这三种方法不管哪一种,都要采用超负荷训练。

  问:传统武术中的铁牛耕地(也叫俯卧功),有静卧不动、胳膊曲伸、手脚猛然撑地使身体弹起来三种,我想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功效,但传统武术对此没有解释,韩先生能否给我解释一二?
  答:传统功法训练对此没有解释确实是个遗憾,不过,运动科学把这种遗憾给我们弥补了。从运动科学讲,这三种铁牛耕地所能达到的训练效果,既有一致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它们的一致处,是都能发展力量(主要是上肢力量)。不一样的地方为,从肌肉收缩的性质划分,它们属于三种不同的力量训练。
  静卧不动的铁牛耕地属于静力性力量训练,静力性力量训练的好处是有利于提高极限力量(绝对力量),它可以刺激到动力性训练不易锻炼到的肌肉群和力量较差的肌肉群。不过,静力性力量训练也有它的缺陷,如果长期反复练习,对发展爆发力不利,容易造成肌肉僵硬,对心脏的正常功能有一定影响(见马冬梅著《运动训练学基础》,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胳膊屈伸(速度不很快时)的铁牛耕地,属于动力性力量训练中的重力性力量训练,它提高的是重力性力量,即俗称的推拉力。胳膊屈伸的铁牛耕地,因为只是以自身体重为阻力,绝大多数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能很容易地连续做十几次、几十次。当能够做十次以上时,对发展上肢的绝对力量便毫无价值,依据超负荷原则,这时你就需要在背上放置重物,而且要逐渐增加重物的重量,一直到你再也负不起更大的负荷为止。
  拳脚都跳起来的铁牛耕地,练的是上肢爆发力。另外,快速屈伸的铁牛耕地,也能提高“速度力量”(爆发力即为典型的“速度力量”),只不过,快速屈伸的铁牛耕地,兼有发展“速度耐力”(持续做快速动作的能力)的作用,而拳脚跳起来的铁牛耕地,却不容易发展“速度耐力”。

  问:大家普遍反映“武林大会” 远不如职业拳击打得好看,请教韩先生,这是为什么?
  答:职业拳击比赛搞了多少年了?“武林大会”又搞了多少年?对抗类比赛项目要想好看,必须以长期的正式比赛为依托。职业拳击的历史,远的不说,就从颁布《昆士伯里拳击规则》的1891年算起,到现在也打了一百多年(《昆士伯里拳击规则》对世界拳击具有重大影响,其内容已与目前实行的拳击规则大同小异)。“武林大会”才只举办了一年多。一年多的成长史,还是个孩子呢。大家不要着急,“武林大会”倘若能坚持下去,二十年、三十年地打下去,它会一点点变得好看的。
  我之所以有这个信心,是因为散打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样板,二三十年前的散打是什么样子?看过的人想来还记得,那是相当不好看。但发展到现在,尤其是柳海龙、宝力高他们那拨人打的“散打王”、中泰对抗赛,还有中日、中美、中法对抗,有多么好看,远非二三十年前的散打所可以比的。所以,对“武林大会”,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
 
 

 

 

〉〉更多百家争鸣内容

 

百家争鸣热点
论武术科研学风
李紫剑答《精武》读者问(一)
截拳有道文似武,红楼无梦假还真
截拳有道文似武,红楼无梦假还真
韩起答《精武》读者问(一)
传统武术新模式


博武 中华苗刀网 世界散打王 中华苗刀网 铁禅门 海南省武术协会 中国武术
香港健康太极拳协会
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陈小旺太极网
国际健康运动联合会 成武功夫网


武术世界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2487号

联系电话:18673166139 邮箱:hxwzy@163.com QQ :806683959 微信号:majunxiang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