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我死后你们再对我盖棺定论吧!

  www.21wushu.com  


    

 
  李连杰在刻意远离功夫。《中国周刊》摄影记者在为他拍照时,建议他摆出一个黄飞鸿式的经典造型,李连杰本来微笑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快。
  他说:“在全世界,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摆出过功夫造型,因为我不宣扬暴力。”
  如今,46岁的李连杰更想做一个成功的慈善家。“其实,人活着追求的目的就是幸福、快乐,每一个人都是。武术到最后的境界,追求的也是这个。”

  一个亦真亦假的大侠
  坐在北京华贸中心11层办公室的沙发上,李连杰头发凌乱,嘴唇爆开了皮,深色衬衫皱巴巴地套在身上,棉布运动裤略微显得有些短。这个国际巨星全身上下唯一一件名牌是套在衬衫里的T恤,范思哲的。“这是范思哲和壹基金合作推出的T恤”,李连杰掀开衬衫指着T恤上的LOGO。
  壹基金工作人员悄悄告诉《中国周刊》的记者:“老李平时就是这么打扮,如果戴上一顶棒球帽,走在人堆里,根本没人能认出来。”
  但只要一张口说话,你就能明显感觉到李连杰身上的气场:他手势夸张,声音洪亮,表情会随着语气起伏迅速转换,他急于向满屋子的所有人表述他的世界观,所以面对抛来的每一个问题,善意或不善的,都能侃侃而谈。
  他的助理曾私下提醒他要学会规避一些采访问题,被李连杰一句话打发:“我从八岁开始就接受采访,不用你告诉我怎么面对媒体。”
  的确,李连杰的人生没有秘密。在互联网上打出“李连杰”三个字,上百万网页会清楚地拼凑出这个男人从1963年呱呱落地后的每一个人生细节:他练武成名,他获得了武术冠军,他出访美国,他拍了《少林寺》,他去了香港,他进军好莱坞,甚至连上个世纪70年代某武术杂志对他的评价,网上都有记录。

  一段不愿多谈的前半生
  李连杰不愿意谈“前半生”——在他的定义里,前半生是35岁之前,他的身份是武术演员,电影明星。
  当记者问起拍电影的岁月时,李连杰像不明白一样反问“我的前半生?”。
  一句“前半生”,明显在把那段岁月拉到很远,仿佛有些事已钻进尘封时光。
  “其实在35岁之前,我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李连杰告诉记者。那时,他思考:我是谁?谁是李连杰?
  他的第一个身份是武术明星:他从11岁起连续5次获得全国武术大赛冠军,这个纪录至今仍无人打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少林寺》又让这个家境贫寒的男孩成为万众瞩目的国产明星。他代表中国出访五大洲,被周恩来、尼克松接见,有困难能直接给邓小平、杨尚昆写信;缺钱了,就有香港老板拿出600万请他拍两部戏。
  多年后,当李连杰回忆这段少年成名的往事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得意。
  “1982年,我拍两部电影能拿600万,在那个年代里是多大的诱惑。我想拿,但是不行,你属于单位,属于国家,拿了的话就要全部上交。我那时一门心思就想怎么赚更多的钱,让哥哥姐姐过得更好。”少年李连杰的烦恼大过天,他要摆脱体制内的身份,去更广阔的地方赚大钱。后来一切如他所愿,去美国开武馆。
  他的第二个身份是电影明星。徐克把一个在美国郁郁不得志的武师打造成“黄飞鸿”、“方世玉”,李连杰也由《少林寺》时领取1元日酬的小男孩摇身变成2500万票房的明星。
  那时,李连杰有钱有名,但只是一只游荡在香港影坛的孤鸟:他的第一个经纪人设圈套联合电影公司剥削他;他罢演,闹出了轰动一时的劳资闹剧;他的第二任经纪人因江湖恩怨被人谋杀;他的第三任经纪人坠马而亡。
  在香港媒体的眼中,这个拥有自己的电影公司、被誉为东南亚票房皇帝的男人很孤单:去片场探班,记者经常看到李连杰独自一人,拍完戏就走,没有人知道他住哪儿,也没有几个深交的朋友。
  再后来是妻子利智因做房地产血本无归,欠下债务,李连杰为帮妻子还债,卖身电影公司,两年内拍了六部电影。
  他的第三个身份是功夫皇帝,那是他进军好莱坞后西方媒体给他的称谓。但客观地说,一切没有想象中成功,西方导演始终在用猎奇的眼光对待中国功夫,东方大侠终究没能凭借一己之力打进美国的主流社会。那时,很多电影杂志评价李连杰“力不从心”。
  “累”,是李连杰描述自己“前半生”时经常说的字。他曾告诉朋友,那些五光十色的身份,没有一个是他主动选择的,都是命运选择了他。
  “你还会回什刹海吗?”《中国周刊》记者问。什刹海是李连杰儿时练武术的地方。“绝不,20年了,没回去过。”李连杰的回答出人意料地坚决。

  一个自我选择的新身份
  “1997年前,我追求的是名利权情。这四个字很好解释。人首先要有情。小孩子哭叫妈妈,妈妈就过来喂奶,这证明感情的重要;长大后慢慢意识到出名重要;然后又觉得有名还得有实惠,得到实惠最快的途径是权力。但1997年,我忽然发现拥有这四个并不能保证快乐。我开始质疑,开始研究生命的态度,于是皈依佛教。”
  2004年,李连杰一家在印尼海啸中逃生 。五年过去,李连杰仍旧把这件事看做生命的节点,他的女儿在海啸后不敢在浴缸洗澡,他开始思索死亡到底是什么。
  他说,这就像一个开关,忽然开启了人生。“我迫切感觉一刻都不能停了,我必须干点什么,我找到一个方法可以跨宗教,跨语言,跨越一切,这就是慈善。”
  在这个明星借慈善作秀的时代,2007年刚创办的“李连杰壹基金”被认为是李大侠的玩票。但两年下来,这个组织逐渐成为中国最专业和规范的慈善机构之一。 
  在壹基金刚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簇拥在李连杰身边的是周迅、徐静蕾;两年过去,李连杰的支持者是克林顿、马蔚华、马化腾、李开复、龙永图……
  据说,为了得到阿里巴巴马云的支持,李连杰在马云杭州的家里和他深谈了一个晚上,又去海南谈过几次。虽然这些合作在李连杰形容“就是兄弟俩办件事”,但谁都清楚,一个早已成名的国际巨星能身体力行去做这些事,本身就代表一种诚意。
  2008年,在凭借《投名状》获得人生中第一个影帝头衔的香港金像奖颁奖礼上,李连杰面对所有观众大谈壹基金,这不是他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这样做。在每个他出席的公开场合中,他都会像唐僧一样唠唠叨叨地宣传“壹基金”:他鞠躬、双手合十,一次次恳请大家支持慈善事业,不厌其烦地说“一家人,一块钱”。
  他不认为这只是宣传,而是在谈论自己生命的感受。为了壹基金,他高调到近乎失态。如果你注意过李连杰拍摄的电影,监制人一栏会经常看到“李阳中”的名字,那是李连杰自己,他低调到不愿意用真名,而如今,他喜欢把“李连杰壹基金”挂在嘴边。
  《时代》周刊的封面报道评价李连杰“缔造了从武术家变成慈善家的杰世纪”。
  前不久,一位台湾高僧跟李连杰对谈后感叹:“他的眼中不是一个从小习武的人惯有的那种凌厉或者锋锐,他充满慈悲,甚至带着一种卑恭怜悯的情怀。”
  “我早发现,痛苦只是量的区别,普通百姓为几百块钱挣扎,富翁为几百亿挣扎,挣扎的东西是一样,钱解决不了什么。我曾一度不想做电影了,因为都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我不能到老了,还说,我要更多的名,要更多钱。看看比尔·盖茨,我怎么干得过他呢?”

  一份“千秋万代”的事业
  “在中国,没有信仰,我做不下去慈善。”李连杰说。
  信仰是什么?在李连杰心中,信仰是他所信奉的宗教,这样的宗教支持他制定一个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让人们相信壹基金是善意的,也让他无惧质疑。
  为了建立壹基金,李连杰筹划了许久,邀请了包括哈佛大学的各类智囊人士出谋划策。他一直在思考: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怎样的机制?这个机制需要被西方文明考验过,也要符合中国国情。
  “另外,我一开始就抱定一个念头,我死了,这个机制还要做下去。打个比方,比如红十字为什么这么久还能做下去,因为它提倡中立博爱……只要人类还认同这些价值观,红十字会就可以做下去。所以,我要建立一个信念,这个信念让谁死都能维持下去,所以我提出‘一家人’这个概念,家是地球人都在乎的。除非有一天人类说,我们不是一家人。那壹基金就结束了。”
  “而且,我这个人比较理性,我想这个基金一定是常态的……我不喜欢感性捐款,今天一高兴,捐一百万,明天捐三个月工资,等你想捐五个月工资时,你老公或老婆一定跟你玩命了。所以,我提倡壹基金是普通人的慈善,我建一个平台,把企业家、专业人才、老百姓、孩子都请到这个平台。”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给壹基金估算过无形资产:超过10亿人民币。李连杰却喜欢拿克林顿鞭策自己。“克林顿做了四年自己的慈善基金,筹集了460亿美金,他通过这个平台,为社会奉献了460亿美金。这笔数字多惊人啊。”
  前不久,李连杰爆出的“改国籍”负面新闻,这让刚刚成立两年的壹基金受到网友质疑。李连杰说,他最初并不想把自己的名字和壹基金联系得这么紧密,但涉及知识产权,所以必须注册成“李连杰壹基金”。
  “如果我叫壹基金,三年五年后,它前面加一个‘沧州壹基金’,这个产权就没法保护了。其实在西方成熟的慈善体系里,这些质疑不会有。说极端点,你杀人放火,跟建立什么样的基金没有关系。慈善在中国刚刚兴起,大家还无法理解。”

  2009年,李连杰的工作是努力让壹基金制度化。
  比如现在壹基金的信用卡上只提壹基金;前不久柳州水灾和云南地震,壹基金捐款后,李连杰特意查了二十多条新闻,只有两条是写“李连杰壹基金如何如何”,其他都写“壹基金如何如何”。“我多开心啊!我们在有意过渡。我一早就说,给壹基金多点时间,它需要三十年,两代人,来让大家接受这个东西。”
  最近他在北京的短暂停留,是为了壹基金的“典范工程”,这个项目要评选出壹基金看好的中国NGO组织,然后拨款给他们。2008年,壹基金奖励了7个NGO组织,每家给了100万资金。
  李连杰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形容这个项目是“一个中国慈善事业的婚姻介绍所”。“企业有钱不知道捐谁,NGO组织缺钱不知道找谁。壹基金是平台,让你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是壹基金除了募捐,开展的第二个重要项目。”
  现在问李连杰去年的评选情况给了哪些组织,都是些什么领域的慈善项目,这个面对媒体经常对自己的前半生“语焉不详”的人,记忆力好得出奇。
  他现在每日都在思考:如何让壹基金变得可复制。他想把壹基金做成一个事业,千秋万代的那种。

  一种释怀仇恨的人生
  李连杰在银幕上的每个形象,都是很多国人的共同记忆。上图/周确 摄 下图 CFP 
  今年5月去四川震后回访时,李连杰没有通知任何人,但刚下飞机,机场大厅就乌压压地挤满媒体。壹基金工作人员急得在机场大喊:这都谁通知的?那次出行,李连杰又一次没能真正深入灾区。
  做公众人物,李连杰已习惯了这样的困扰。他甚至能用另一种态度去解读人们对他的围观。
  “我怕给别人造成伤害。”李连杰这样解释,“比如,我没办法满足每一个人要签名的要求,我不做,别人就感觉遗憾,但也许今天我已经签了1000个了。所以这个矛盾一直没法解决。给别人情感带来不开心。我怎么办?还有,别人总会骂我,前不久因为国籍问题骂过我。怎么骂都没问题,但是你骂完我能快乐,也很好。如果还不快乐,就不好了。”
  非黑即白不再是李连杰的处世观,他的世界是“黑里有白”、“白里有黑”,他说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他动怒。对于那些在他的成长中给他造成痛苦的人,他现在胸中也了无仇恨。
  现在的李连杰更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善恶。前不久他在台湾考察灾后重建经验时,有主持人问他,是不是因为从小家里穷,才会立志长大要助人?他坦率地说:“不,从小家里穷,我只想立志赚钱。”他多次直言不讳地说,在1997年之前,自己为水灾地震的捐款绝不是心甘情愿。
  “我不是一开始就是有伟大的胸怀,比如天下太痛苦了,我拿很多钱出来帮你。我那时根本没有思考人类的价值观,我跟普通老百姓一样,当时还想,我捐少点。人要进化,经过很多,我才进化成今天这样。”
  在还没做壹基金前,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佛家高僧送给李连杰一个花名:怜儿,也叫慈悲之子,意思是可怜天下的儿子,李连杰不敢用,他觉得太大了。“叫慈悲之子,慈是父亲,悲是母亲,这个名字太大了啊。你要做的事情都要慈悲天下。”李连杰摇摇头说,“这名字只能默默放在心里,等衬得起,才能用。”
  信仰和自省使李连杰的人生轨迹由功夫巨星转向慈善事业。中国周刊记者/高鹏 摄

  一部尚未落幕的人生电影
  11岁时,李连杰告诉美国总统尼克松,他要保护亿万中国人,这是一个男孩对世界的昭告;17岁拍《少林寺》时,李连杰告诉媒体,他一生的愿望是发扬中国武术,这是一个少年想要征服世界的宣言;46岁,已少拍电影的李连杰说,让我来帮助你们,你们的快乐更重要。
  如果向李连杰求证这些人生片段,他会半开玩笑地说,有些往事的细节一辈子都不能说。
  他提到“命运”这个词,他说命运没有意外,都是必然。“我所有经历的,开心的,倒霉的事都是合理的。”
  李连杰讲了一个故事,“在好莱坞我拍戏老断胳膊断腿,外国人看见说,国际巨星怎么连路都走不了。我告诉他们,你知道吗,我这条腿从8岁踹人,踹了三十多年了,它也该倒霉了。”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李连杰对人生的态度,去看看《霍元甲》,霍元甲死时42岁,拍摄《霍元甲》时,李连杰也42岁。他宣称这是人生最后一部功夫电影,他不想再打了。习武多年,他唯一一次用暴力解决争斗的是1980年代刚到美国遭到两个体壮如牛的美国人挑衅。至今,他仍旧对这段往事羞愧不已。 
  如果把“李连杰”这个名字放置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去审视:他的前半生无疑以斯巴达式的奋斗书写了一段传奇传说;他的后半生主题词只有两个字:信仰。
  “你会拍一部叫《李连杰》的电影吗?”《中国周刊》记者问。
  “我已经在拍。这是一部所有人都可以做编剧导演的电影,这个电影刻在我生命里,有时候有胶片,有时候没有,在人类历史上它是一个故事;生命就是一场电影,就是一场故事,就是一场戏。”李连杰说。
  也许从六岁习武开始,这部叫《李连杰》的电影就已经开始上演,至今仍在继续。电影结尾是什么?
  “我死后你们再对我盖棺定论吧!” 
 

 

 

〉〉更多武林轶事内容

 

武林轶事热点
武林山庄——骆崃山上遇奇侠
揭秘李小锋拜师赵长军真相
揭秘李小锋拜师赵长军真相
揭秘李小锋拜师赵长军真相
揭秘李小锋拜师赵长军真相
揭秘李小锋拜师赵长军真相


博武 中华苗刀网 世界散打王 中华苗刀网 铁禅门 海南省武术协会 中国武术
香港健康太极拳协会
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陈小旺太极网
国际健康运动联合会 成武功夫网


武术世界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2487号

联系电话:18673166139 邮箱:hxwzy@163.com QQ :806683959 微信号:majunxiang1974